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交汇点评|莫让失真的“乡村流量”带坏乡村文旅的本真

当“红薯粉条”不含红薯、“油污净”缺斤少两,我们不禁要问:乡村流量究竟怎么了?曾经的“东北雨姐”,凭借乡村生活的朴实无华,赢得了2000万粉丝的喜爱。然而,连日来的一系列翻车事件,却让她“热情朴实”的形象蒙上了阴影。这不仅是“东北雨姐”个人的危机,更是为整个乡村短视频行业敲响了警钟。

乡村短视频的兴起,无疑是互联网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它让新农人们有机会向世界展示乡村的风貌,吸引了无数渴望回归自然、体验乡土文化的目光。但是,当一些创作者为了获取流量不择手段时,乡村流量被滥用的问题便浮出水面。

“东北雨姐”的翻车,揭示了乡村短视频行业中的造假和虚假宣传问题。她视频中的乡村风情,被质疑有“贴牌”之嫌。这种欺骗行为不仅伤害了观众的感情,也损害了乡村文化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乡村文化不应成为被过度包装和营销的商品,而应保持其原有的纯真与质朴。

同质化的内容创作,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当一种内容主题成功吸引观众后,模仿者便蜂拥而至,导致观众在重复的信息中逐渐失去兴趣。这种“羊群效应”不仅削弱了乡村短视频的吸引力,也阻碍了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度发展。

滥用乡村流量,不仅会让观众对乡村产生误解,更可能对乡村的旅游、农业等产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乡村文化的真实性和质朴性,是观众信任乡村短视频的基础。一旦这种信任被瓦解,整个行业都将面临危机。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问题:不要滥用乡村流量!创作者应坚守真实反映乡村生活的原则,不夸大、不造假。他们既要展现乡村生活的美好,也不回避其挑战和困难。同时,创作者应深入挖掘乡村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丰富内容的多样性。不仅如此,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乡村短视频行业的规范管理,建立自组织网络,提供专业培训和资源扶持,提高创作者的素养,确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乡村流量是乡村发展的新机遇,但它需要被合理利用。创作者和相关部门应肩负起责任,真实、准确地展示乡村生活,传承乡村文化,让乡村短视频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而不是误导和破坏的工具。让我们共同守护乡村流量的纯洁性,让乡村文化在数字时代绽放应有的光彩。(胡安静)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