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衣食住行。城市交通出行,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路难走”到走“好”路、走“快”路,南京城建系统经过多年探索、奋斗,为城市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快速路网。一座座立交桥的崛起、一条条隧道的贯通,路网不断延伸、“牵手”,见证着古都金陵的变迁和高质量发展,为百姓托起稳稳的幸福。
有路走
路网合围红灯少 出行效率更高
爷爷奶奶辈年轻时,南京的道路长啥样?市政建设战线上的一位“老兵”代表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弹石路在南京城随处可见,连通栖霞区与老下关的纬一路是南京市第一条双向十车道的市区主干道,这条路当时地处城郊接合部,周边大多是农田。“那时候南京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了纬一路,建好以后很多老百姓驻足观看,我们自己也觉得很震撼、很不可思议,居然有这么宽这么气派的路!”这位代表回忆说。
根据最新出炉的《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在交通引领上,南京将建立“一主一辅”的航空总体布局、“八向十二线”的高速铁路网、“两环两横十四射”的都市圈高速公路网络格局、“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的高快速路网格局,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目前“井字三环”之一的主城快速内环由城东干道、模范马路、城西干道、纬七路(四线)共同组成。这4条道路组成的城市快速内环总长度约23.3公里,围合面积约35平方公里;延伸段长度约41.3公里。
记者从市建委了解到,南京城市快速内环建设始于1996年11月开工的城西干道工程。以前古平岗、草场门、虎踞路、汉中门这些节点路口都是不成形的老城小路,从汉中门到集庆门沿河岸一路是鸡鸭交易市场,不愿购买市区通行证的社会机动车沿着狭窄拥堵的小路缓慢行驶,行人、自行车、小板车夹杂其中,老百姓走个路要“左右躲闪”“瞻前顾后”。城西干道的建成,大大改善了市民出行条件。
2012年起我市又对城西干道实施综合改造,2014年7月,城西干道综合改造工程草场门隧道贯通,标志着我市快速内环系统真正意义上的改造完成且贯通闭合。长约23.3公里的快速内环,消除了46处红绿灯,节约了1个多小时的行程时间,交通效率提高了3—4倍,极大地方便了交通出行;沿途错落布置过街通道等设施,人行道、慢车道、公交专用道各行其道,改善了市民过街条件,提高了安全度和便捷性。
走“快”路
“天上地下”四通八达 出行品质更优
主城快速内环除了“四线”还有新庄、双桥门、赛虹桥和古平岗立交四大交通枢纽和八条延伸线:新庄立交交通枢纽辐射系列项目延伸,由向东的玄武大道和向北的红山路—和燕路快速化道路组成;双桥门立交交通枢纽辐射系列项目延伸,由向东的纬七路东进高架桥及纬七路东进二期工程和向南的机场高速连接线等组成;赛虹桥立交交通枢纽辐射系列项目延伸,由向南的凤台南路高架桥和向西的纬七路西延高架桥等组成;古平岗立交交通枢纽辐射系列项目延伸,由向西的模范西路和向北的大桥南路二期高架桥等组成。由此,快速内环通过四大枢纽,延伸出八条放射性道路,与城市外环(绕城公路)衔接,进而联系高速公路。
红山路—和燕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是市建委统筹的重点工程,这条道路不仅是快速内环的延伸,对于破解城北交通堵点、实现跨江融合更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8月底,南京城北片区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地铁1号线北延开工、和燕路过江通道启动、铁北新城开发、迈皋桥老城改造出新、燕子矶新城提档升级,红山路—和燕路快速化改造恰逢良机。这条路南起新庄立交,以隧道形式依次穿越红山南路、丹霞路、华电路、迈皋桥广场,新建晓庄广场互通,这座地面三层互通立交宛如巨龙,可实现8个方向的交通转换,并且与和燕路过江通道衔接,打通江南江北。
随着城市发展,南京主城也在不断向外生长。道路的建设跟随城市的步伐拓展、延伸。城西干道的西边,又新增一条快速路——扬子江大道。扬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全长7.1公里,主线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每小时80 公里;辅道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每小时40 公里。道路总体采用节点下穿方案,全线设置辅道+慢行系统,在草场门大街、清凉门大街、汉中门大街和水西门大街共设置四座节点隧道,在应天大街立交处增设一座人行天桥,在梦都大街、奥体大街设置两座过街地道。通过快速化改造,扬子江大道改善了以往交叉路口功能不强、过街设施配套不足、辅道及慢行系统缺失等缺陷。除了快速出行,对附近居民来说,“变身”后的扬子江大道有了多条过江通道可前往滨江风光带,可更便利地享受亲水乐趣。
走“好”路
颜值高科技含量满 出行体验更佳
南京的快速路网,不仅通行功能棒,还独具特色。位于主城东南部四大节点之一的双桥门立交,建成时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立交群。这座立交上下共有五层,净空高达32米,足足有十多层楼的高度,主线全是等高并行,匝道层层相应,从空中俯视就像是一个大“十字”套着一个大菱形和一个小菱形。桥路全长16公里,占地面积36.5万平方米,建设时其体量名副其实地居于华东首位。
快速内环建设上,南京多采取隧道结构,建设了通济门、西安门、九华山、玄武湖、模范马路等五处隧道,总长达10公里;2014年改造完成的城西干道上的草场门、清凉门、水西门、集庆门隧道,总长约4.4公里,对彰显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古都风貌、改善城市景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我市内环快速路中地下隧道数量之多在全国、全世界名列前茅。
历年来,在建设过程中,南京坚持道路建设与环境建设并行的方针,布局合理、总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的绿地广场成为围绕内环的生态圈和景观带。龙蟠路的绿化面积占道路总面积的比例超过40%,绿化品种多样,基本做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快速内环东线采用间断分段式开口设计,解决了隧道交通与城市景观、环境保护的矛盾,得到全国隧道专家钱七虎院士的高度评价,他认为“西安门隧道和通济门隧道工程将是全国城市隧道建设的又一典范,南京的城市隧道建设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玄武湖隧道是南京第一条湖中隧道,建设单位对各项关键技术尤其是防水难题进行科技攻关,包括基坑支护结构设计、防水施工关键工艺、防水关键节点设计施工、模板支撑技术、地铁盾构与地铁列车对玄武湖隧道的影响、结构抗震能力、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项研究,确保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建成后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好评,防水工程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钱七虎、刘建航二位院士的高度评价。
九华山隧道“复杂环境下浅埋大跨双连拱隧道快速施工综合技术研究”成果的运用,直接指导了施工,确保了九华山隧道工程的顺利实施,满足了湖底隧道及穿越破碎山体大跨度双连拱隧道施工的安全、质量、工期要求,实现了明挖隧道大体积混凝土前期裂缝综合控制等施工技术的突破,这对指导国内复杂环境下浅埋、破碎、大跨双连拱隧道设计、施工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通道密
江南江北渐同行 出行选择更多
随着拥江发展理念的深入,过江通道的建设也提上日程。1968年,中国第一座完全自主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建成,这座“争气桥”如今已建成56年,2018年经过维修加固,以更优质的面貌服务着江南江北,也见证着一座又一座过江通道的建成和南京发展格局的变化。
进入21世纪,南京过江通道建设加快,平均速度由原来30年建成一处,提速为平均5年建成一处。2001年建成八卦洲长江大桥,被交通部评价为“工程质量和建设管理代表着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水平”;2005年建成大胜关长江大桥,该桥是国内第一座钢塔斜拉桥、世界首座弧线形钢塔斜拉桥;2010年5月建成应天大街长江隧道,该隧道是南京第一个盾构法过江隧道,获得全国首个过江隧道工程“鲁班奖”;2011年建成大胜关铁路桥,该桥是世界首座六线铁路大桥,也是当时世界设计荷载最大的高速铁路桥;2012年建成栖霞山长江大桥,该桥是国内首座三跨连续钢箱梁悬索桥。2016年,世界同类隧道中规模最大、长度最长、地质最复杂的隧道定淮门长江隧道建成通车;2020年12月,南京第七座公路过江通道——江心洲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五桥)正式通车。
截至目前,南京建成的过江通道共有13条,其中公路(道路)桥梁隧道8条,还有地铁3号线、10号线、S3号线等三条过江地铁线路以及京沪高速铁路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长江大桥铁路桥,共5条轨道交通过江通道,逐步实现了铁路、轨道、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多种方式的跨江联系,高效推动两岸“牵手”。
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南京将继续加快推进惠民大道综合改造、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及东延线、机场二通道等重点工程建设,拓宽“瓶颈路”,持续完善主城路网结构,为市民便利出行创造更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