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聚焦“新声代”|姜广涛:面对时代挑战,内足自立外无所求

编者按:

透过画面和电波,总有一种力量直抵人心,那便是配音演员们用声音塑造的千姿百态的角色世界。上世纪一批经典译制片、国产电影电视剧以及动画电影,是无数观众心中难以忘怀的记忆,乔榛、丁建华、童自荣、刘广宁等众多著名配音演员深入人心。

近十年来,广播剧、有声书、动漫游戏成为“Z世代”接触配音的初体验。他们更愿意把配音演员叫作声优(日本对配音演员的称呼)或者“CVcharacter voice的缩写)。而提及他们心目中的CV大神,姜广涛、季冠霖、吴磊、阿杰、边江等当代知名配音演员如数家珍。在声音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配音艺术会呈现出怎样的新变化、新格局?我们将邀请当代优秀青年配音演员,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艺术追求、演绎角色时的独到见解和心得,感受他们在声音艺术中的独特魅力,聚焦与众不同的新声代

他曾为《泰坦尼克号》《指环王》《变形金刚》《琅琊榜》等经典影视作品配音,创立业内知名配音工作室——光合积木。他就是我国当代著名配音演员姜广涛。

10月27日,姜广涛将亮相2024南京ACC动漫展,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有幸与这位承前启后的配音名家面对面,听他娓娓道来,那份对配音事业的执着与坚守。

回望30年配音历程,姜广涛感慨从业道路的每一天都蕴藏惊喜。初入行时,他曾从电影厂的垃圾箱中捡拾废弃胶片,寻觅印有自己名字的那几格。如今又时常遐想,若能穿越时空去指导曾经“简陋”的自己,该是何等幸福。老一辈配音艺术家如同璀璨群星,他希望自己也能如前辈一样,于配音的星野中发出自己的光。在配音演员纷纷从幕后走向台前的今天,姜广涛坦言曾有过被鲜花掌声簇拥的虚荣时刻。但历经风雨,他更渴望回归创作本位,以口述心,享受独属于话筒前的归属感和愉悦感。

配音这张“船票”,是一生的幸运

记者:您是如何与配音结缘,成为专业配音演员的?

姜广涛:中学时代我一直在校广播电台担任播音员,高考时曾向播音专业发起冲击,结果铩羽而归。艺考失利后,长影译制厂招募配音演员的消息激起了我的兴奋。我想,配音和播音应该差不多,于是怀着冲动与迷茫踏入了长影的考场。据说那年有近300人报考,最终通过考试进入培训班的只有二十几人,我便是其中之一,这简直是“泼天的幸运”。正如《泰坦尼克号》男主角杰克的一句台词 ,获得船票,是我一生最幸运的事

在长影培训班,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愈加清晰地意识到,配音与我心心念念的播音,根本是两回事,但那时的我早已渐渐为配音艺术的魅力所打动,徜徉其间,乐不思返。每个人的生命也仿佛是在完成一部剧本,既然命运的剧本让我叩开了配音艺术殿堂的大门,我就要义无反顾地前行,去登上这个舞台,以体力智力心力争取一锥之地。我感恩在年轻时遇到了配音这件事,也满意自己30年来踉踉跄跄勉力为之的坚持。

记者:您还记得入行之初的配音经历以及第一次接配主角吗?

姜广涛:长影译制厂那届同学绝大多数专业水平高于我,一方面我年龄偏小,生活阅历少,对人物理解片面单一;另一方面他们基本上都热爱配音由来已久,对表演的理解和实践经验都比我丰富太多。我能做的唯有认真听讲勤做练习,深入社会体验生活,上课基本是满勤。毕竟家里为了支持我,一下拿出465元的学费,比母亲一个月的工资还多,所以无论如何我都没有理由偷懒。

译制厂有一个小放映厅,就是我们的课堂。隔壁休息室的另一头是录音棚。很多时候,录音棚里需要个小群众角色,就有老师溜达来放映厅拎个学员进棚搭一句,丰富作品音色,也观察学员们的临场表现。我有一次配得还凑合,那个角色的词很碎语速又快,我顾不上抬头看画面埋头盯着剧本配,却意外对上了口型,其他时候表现皆不好。渐渐地,我被选择的概率越来越小。“戏感不好”“对不上口型”可以练,但我更多是因为“音色太稚嫩”而落选,这几乎成了当时最大的困扰。我的音色更多是捡到一些诸如“村长家的傻儿子”“胡同里的二流子”之类的龙套角色。比如在电视剧《咱爸咱妈》中,我配过票贩子、菜场小贩,虽是小角色,我也写过不少角色心理分析笔记,琢磨着怎样配才能达到及格线。

长影厂的金毅、孙佳禾等老师,他们尽最大可能安排一些角色让我尝试,像电视剧《飘雪》、动画片《三个火枪手》、电影《犯罪克星》等,老师们在创作过程中不遗余力地帮助我达到片方要求。终于在电视剧《给我一片蓝天》中我获得了配主角的机会,为印小天饰演的失学少年马林配音,印小天时年17岁,我比他大两岁,声线与角色的年龄感天然契合。那次配音,我倾注了全部心力,但毕竟业务能力太过“简陋”,终是留有遗憾。我想,如果现在的我能去指导当年的我,那该是人生多么圆满的一件事。

记者:你是何时来的北京,又是怎样一个契机让您获得了《泰坦尼克号》中杰克的配音资格?

姜广涛: 我是1997年中秋节来的北京,那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长影厂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然而进入90年代,就是我考入长影的时候,电视行业迎来了繁荣期,长影逐渐式微。加之那时所有影视作品都要往北京“送审”,配音等后期工作也逐渐向北京聚集。译制厂的活儿越来越少,我不得不寻找兼职工作维持生计。1997年,配过很多经典作品(如《寅次郎的故事》)的徐丹老师光荣退休,准备到北京当“北漂儿”玩两年,问我们几个年轻人有谁愿意到北京去闯一闯,我再次获得了家人的支持,跟随他来到了北京。

徐丹老师带我投奔的是长影译制厂的前任厂长刘雪婷老师,她在北京创业,主要承接一些央视国际部的译制项目。1998年,刘老师的团队接到北京电视台《小神龙俱乐部》的配音项目《比克曼的世界》。由于是少年科普题材,刘老师大胆起用我担任配音导演,理由是我工作细心认真,而且“离学校最近,很多知识还热乎。”我一做就是几百集。后来我逐渐负责一些台播译制电影的配音导演工作,比如央视《佳艺影院》《正大剧场》、北京电视台《大宝影院》等。做配音导演的这份历练,让我对配音工作有了更宏观的理解,也让我有机会以第三者视角从不同前辈身上汲取丰富的创作养分。

我的那张“船票”,就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90年代末,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上映之后在全球引起轰动,出品方要在中国市场发行普通话版本的正版影碟,为男主角杰克寻找合适的配音,最终我被选中。一直以来被自己嫌弃的不够厚重成熟的音色,居然帮我争取到了如此重量级的角色,我不由得开始重新认知自我。

记者:早期的配音积累为您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记得那期间对您影响深刻、令人难忘的前辈老师吗?

姜广涛:太多了。第一感谢的是招我进厂的当年长影译制厂厂长金毅老师。她曾为影片《罗马假日》中的奥黛丽·赫本、电视连续剧《卞卡》的主角卞卡配音。金老师音色优雅甜美,善于捕捉角色微妙的情感变化并呈现出细腻的表演层次,那份精准与从容,令我时常回味。而我喜欢在配音的细节上仔细推敲,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应该就是金毅老师带我养成的创作习惯。

后来又遇到了夯实我基本功的刘雪婷老师,为我在电影学院求学阶段提供勤工机会且大开方便之门的刘波老师,引领我深入捕捉揣摩人物气质带我重回院线译制片配音领域的廖菁老师,启用我参与迪士尼动画项目配音的张云明老师,让我见识到通盘推进配音工作可以行云流水的程寅老师,不拘一格推荐我担任电视剧配音导演的石宝峰老师,敦促我抛开条条框框回归生活本身努力“脱壳”的王蕙君老师……

记得录制《指环王》时,配音导演廖菁邀请的配音老师几乎全是我仰慕的前辈,那简直是一场盛大的“嘉年华”,我边录边学习,一直沉浸在高度兴奋中。这些往事展现出配音行业的代际传承,沉淀着艺术家个体的魅力风骨。近距离聆听前辈的声音,仿佛被赋予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我内心变得更加丰盈与博大。

配音是一门讲究的艺术

记者:您曾说“配音是一门很讲究的艺术”,那么这些讲究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姜广涛:讲究的其实很多,很难说尽。首先就是得把配音当成一个正经事儿。老一辈讲,要尊重自己的饭碗,就是这个意思。你想靠配音安身立命,追求精神的超越,又怎么能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呢?

除去思想层面,还有“人”本身的问题。想配音,想表演,你得先对自我有个清晰的认知: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在表演教学中,我们常说要抛开自我,全情投入角色。但这太过于神奇化、理想化了。从我的体验看来,所谓的“全情投入” “忘我之境”“我仿佛就是这个人”的状态只是相对的,可遇不可求,也未必能单纯通过训练达成,它确实能在某些时候带来震撼效果,但更多时候,配音演员的理智始终是在线的。我们只需本本分分地遵循创作的基础路径,先把自己搞清楚,然后再推己及人,我是什么样的人,角色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异同在何处,他为什么这样,我如何才能这样,如此在自我与角色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平稳行过,并随时准备进入“物我两忘”或“物我两是”的境界。 经过日复一日的实践,当桥身宽阔到与岸崖难以分辨时,你与角色之间的沟堑已经消弭,你可以自如来去。

记者:为影视作品配音,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是如您所说的“越透明越好”吗?

姜广涛:影视配音所能达成的最理想状态,是观众在享受剧情时,完全沉浸在角色之中,而非被配音演员的“存在感”所打扰,更不会因配音的突兀而“出戏”。越是优秀的影视配音,越不能让观众觉察到声音背后还另有其人。为了促成观众与角色的深刻共鸣,配音演员应化身为无形之桥,而非有形障碍。

当然,配音演员不可能一辈子只配一个角色。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的音色取决于自身声带构造,强行改变声音状态的所谓“精分”技能,也难免不露马脚。且这种技能用在比较夸张的角色上更为合适,任何一个配音演员都不可能做到所配角色声音形象之间毫无相似之处。因此,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坚持从角色出发,而非为了区分而区分。音色只是声音形象中最重要的一项,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可以捕捉的点,比如语流习惯、思维语言转化速度、呼吸节奏、惯用语甚至口腔开合度发音特点等等,而这些又往往与角色的心灵情绪息息相关。与其单纯在音色上钻牛角尖,还不如从人心上下功夫,“变声不如变心”。可能你的音色是观众所熟悉的,一出场就形同“裸奔”,但只要观众花一点耐心多看几场戏,出色的配音演员一定会使出浑身解数把大家带入角色,让自己变成“透明”的存在。

所谓透明,其实还有其他层面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放空状态。真正开始配音时,“我”是透明的,此前所作的准备都不占据内存了,让表演处于流动状态,触发了什么情绪就任由它来去,别刻意控制,也别添加不属于角色的主观评价,更不能把其他角色残留情绪掺杂于现在的角色当中,保持纯净透明尤其重要。

记者:表演之于配音演员有怎样的意义?

姜广涛:不论是配音演员还是演员,表演能力都是最重要的。当然,表演也并非高深莫测,它本就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童年时代,孩子热衷的许多游戏皆是角色扮演。长大之后,成年人仍然会在生活中模仿他人的言谈举止。实际上,生活中的表演往往比文艺作品中的更为真实、深刻。配音这件事,可以理解为是在语言的层面上返璞归真寻回天性,并把这份本自具足的天性发挥到极致的过程。老师所能传授的,更多是前人的经验与方法——他们是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呈现不同人生的。你的任务则是灵活地运用这些技巧,结合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在模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摸索出对自己行之有效的创作体系乃至独属于自己的表演风格。

记者:最近您参与了广播剧《琅琊榜》的配音,而7年前你曾担任电视剧《琅琊榜》的配音导演,其中缘分颇深。您觉得为广播剧或动漫配音,会比为影视剧配音难度更大吗?

姜广涛:多年前,我有幸担任电视剧《琅琊榜》的配音导演,用了整整三天时间看完原著,深邃而细腻的故事让我十分喜欢。每当遇到这样优秀的项目,总让人心生敬畏,渴望倾尽全力,汇聚最顶尖的配音团队,呈现最佳效果。记得为老皇帝配音的是中国传媒大学李立宏老师,他对每一句台词都力求完美,时常会主动要求重录某段戏,哪怕刚刚完成的版本已相当出色。他仍会细致地调整每一个细节,寻找最佳的演绎方式,直至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状态。这种对艺术的执着与精益求精,让我深感敬佩。往事历历在目,而今,再度为琅琊榜有声剧配音,不得不让人感叹缘分的奇妙。

和影视剧配音相比,某种程度上说,广播剧或动漫的配音工作更具挑战。通常,真人影视剧配音还可参照原作表演的节奏,广播剧与动漫则完全不同,尤其是广播剧,没有任何表情、眼神、肢体动作和台词的节奏作为参照,配音演员需要从零开始构建角色。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也带来了更高的难度。如何恰到好处地调动自己的表演能力,让角色真实可信?如何让故事流畅自然,毫无违和感?这不仅需要技巧的支撑,更是对理解力、想象力及创造力的综合考验。对于新人来说,只有经过艰苦的锤炼和不懈的思考,具备了相当的素质之后,才能逐渐找到感觉,不太可能一蹴而就。

从幕后走向台前 努力展现自身风骨

记者:随着科技和时代进步,二次元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配音行业从幕后走向台前,入行那时,您有预料过今天这样的变化吗?

姜广涛:随着时代的发展,配音行业涉及了译制片、电视剧、动画、广告、纪录片、游戏、广播剧、有声书乃至线下演出等多个领域,配音演员的职业边界也在被不断拓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这些都是我1995年入行时从未想到过的事。

很久以前徐涛老师曾说,配音演员如同声音的魔术师,要甘于幕后,若轻易地自揭面纱,配音的魅力便荡然无存。我一直将这句话记在心上。2010年,好友王凯(前央视主持人)劝我在微博上开立账号,他说讯息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配音从业者也需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在他带动下,我和一大批配音演员踏入了自媒体的世界,在这里可以多方面展现自我,也可以第一时间获得观众反馈。那个时期我还参加了一些综艺节目,去大专院校与学生们交流,宣传介绍配音行业。

回望在长影工作初期,每次下楼扔垃圾,偶尔捡到印着自己名字的那几格电影胶片,就足以让我欣喜不已。当初那份朴素的喜悦,卑微的虚荣,虽无从炫耀,却也是一份珍贵记忆。如今,配音行业逐渐走向台前,这是一个时代的趋势,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更多年轻人的加入,为配音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无限可能。

记者:面对时代带来的行业巨变,当代的配音演员会面临哪些挑战?

姜广涛:我深信,每个时代都给属于那个时代的人们独特而专属的挑战,对当年的我来说,是坚持配音还是另谋他路,是固守家乡还是出去闯闯,是尝试新的项目类型还是维护好既有的领域,这些都是严峻的课题。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的世界,近10年来的社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过去50年乃至100年。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不断调整自我,以应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我从业至今始终提醒自己要保持学习的热情,每当行业内出现新的业态或趋势,我都会深入思考并审慎尝试。同时我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声音表演能力始终是作为一个配音演员所要坚守的本位。我建议年轻人在追求创新与多元的同时,不要忽视基础技能的训练与提升,这才是一个配音演员的核心实力。

记者:从业近30年,您对配音的理解是什么,对未来有何期待?

姜广涛:配音这个事儿,有人说它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我的感受是,只要你成就了角色,最终角色也会成就你。所谓成人之美,美美与共。一个配音演员每年会接触到许多角色,虽然创作周期有限,但同样应该深入地与角色共情,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实则也是在不断挖掘并厘清自我。每当角色来到人生岔路口,我也会自问:若换成是我,会如何抉择?这样反反复复地推敲勾勒,自我的轮廓也被映照出来,生命变得更加充实与丰盈,这样自我认知、自我锚定的过程也不失为人生的一大成就。

当下,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不断发生,配音艺术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和高度的融合力,继老一辈配音艺术家缔造的译制片黄金时期之后,它又迎来了“后弘期”。我希望把从前辈们身上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积累的经验分享给年轻人,更希望自己能在配音这件事上有更多的领悟。创作之路,永无止境,每一天都充满了新的挑战与惊喜。我会多待在棚里,多待在生活里,多待在宁静里。时刻督促自己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坚守表演力本位。紧跟时代步伐,捕捉时代脉搏,力求在创作中融入最新的精神风貌。正如著名配音前辈邱岳峰在他的作品中展现出的风骨——内足自立,外无所求。虽遥不可及,但这将永远是我努力的方向。

文、图|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

视频摄制|攸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