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就业观|以“心理资本”理念引导职业生涯教育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要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找准职业定位,做好职业规划,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在奋斗中实现人生理想,用汗水书写人生华章。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即高等院校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落实职业生涯规划的综合性教育。美国著名学者卢森斯提出的心理资本概念,可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如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自我效能”即个体有信心、有能力面对工作挑战,并通过自身努力获取工作成功;“乐观”即个体对工作成功有积极归因;“希望”即个体坚定工作目标,并随时调整工作状态,以获取工作成功;“韧性”是指当个体陷入工作困境时,能及时排解负面情绪、调整工作状态,持之以恒地追求工作成功。

分段培养,强化体验,调动学生自我效能。职业生涯发展具有显而易见的阶段性特征。在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阶段,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大相径庭,执行的任务迥然相异。本科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可分为探索期、调整期、积累期、跨越期,各阶段的教育侧重点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关联。在这四个不同的时期,学生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困难和问题。对此,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应与时俱进,积极开发丰富的教学工具,组织实施如生涯规划大赛、生涯嘉年华、团体生涯辅导等多样性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在这过程中,积极体验能有效引导学生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表现,通过积极寻求问题解决途径,主动生成持续的心理动力。高校教师应当唤起学生个体的主动规划意识,帮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点,研判职业发展方向,确定职业发展目标,通过自主探索找准职业定位,在行业内深耕,以奋斗赢取光辉未来。

发掘优势,积极归因,保持学生乐观心态。高校进行职业生涯教育,首先是要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发掘自身优势。高校教师应结合新时代信息技术,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大数据平台。通过基本信息、测评信息、个人成长信息等数据,创建学生个人生涯档案,实现职业生涯教育的精准指导,加深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引导学生聚焦个人能力,定位个人优势,以兴趣为支点撬起职业生涯。其次,高校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合理认知,掌握积极归因方法。高校教师要总结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经验,汲取大学生就业的失败教训,启发学生对就业成功积极归因,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实现自我恢复、自我超越,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

灌注希望,坚定目标,增强学生美好期待。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要让学生学会正视个人品质,积极设想职业生涯之路。在心理学领域,叙事疗法作为广受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通过倾听故事,运用适当的方法,使问题外化,从而引导被治疗者重构积极故事,以唤起其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可适当借鉴叙事疗法,引导学生积极正向地构建未来生涯经验。对于高校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而言,可通过多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唤醒潜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积极能量,循序引导学生聚焦于内在知识和内在力量,挖掘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常被忽视的重要事件,帮助学生找回曾孜孜以求的希望,一步步走出现实困境。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时,还可以通过“青年榜样说”等活动,在学生中推选一批生涯规划优秀代表,进行风采展示,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其他学生提供借鉴,引导他们进一步明确方向、细化目标,增强希望感。

提升韧性,调整状态,护航学生成功之路。韧性是个体应对挑战、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有韧性的人,即便身处困境、即便面临苦难,也不会丧失信心,不会放弃目标,而是不断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利用所有可利用的条件,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在当下社会,就业市场瞬息万变,职业生涯规划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职业生涯教育实践中,教师需正确引导学生认清现实,调整心态,根据职业需要不断积极调整规划,尽全力实现职业抱负。基于此,加强个体的韧性培养非常必要,挫折教育和挫折体验是很好的实践方式。加强挫折教育,可通过创设困难情境,提升学生的逆境应对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挫折体验,就是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学会面对,通过积极的态度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磨练自己的意志力,提升职业韧性。开展挫折教育,就是要做好心理赋能,构建咨询保障。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做好相关心理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缓解负面情绪的能力。通过提升学生韧性,让他们持之以恒,用最好的状态寻求职业生涯的自我发展。

总而言之,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既要聚焦现实又要面向未来,既要重点考量学生兴趣特质,又要兼顾国家发展需要。心理资本概念可作为新时代职业生涯教育的一种参考性建议,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正向的学校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未来职业生涯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顺利地从自然人转变为能够在社会中独立生存和作出贡献的社会人。

许飞菲(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研究课题“心理资本视域下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研究”〈2023SJSZ0708〉研究成果)

责编:笪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