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9月份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要求,将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中年度温室气体直接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单位作为重点排放单位,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2024年被设定为以上行业的首个管控年度,预计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
作为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钢铁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CETS)是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江苏钢铁企业加大了绿色化转型力度。对于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些企业是否做好了准备?
钢铁厂变身旅游景区
阳光透过爬满藤蔓的落地窗,星星点点洒在了室内的钢琴上,整个景区以火车为主题,林荫大道两旁种植各种各样的植物,只有在特定区域展现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热轧”等硬核文字提醒参观者,这是一座以钢铁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区……南京梅钢工业文化旅游区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免费”“绿色”“治愈系”为特色,成为社交平台城市打卡首选地之一。同样,南钢集团在经过持续超低排放改造后,成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江苏粗钢产量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河北省。在2023年全球年产粗钢百万吨以上的前50家企业排名中,省内的几家钢铁企业均榜上有名。其中,沙钢集团位列第6名,中信泰富特钢集团位列第29名,中天钢铁集团位列第36名,南钢集团位列第40名。
“在3060‘双碳’目标发布后,绿色低碳已经成为钢铁企业必须面对的新赛道。”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陈洪冰表示,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主导编制的国内首部《钢铁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方法》团体标准已于今年6月正式公布,该标准从行业层面规范了钢铁企业落实碳足迹核查,助力企业建立碳管理体系。“截至目前,江苏省33家钢铁企业已有29家全流程或部分流程完成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他说。
钢铁企业下狠功练转型
从节能降耗到绿色化转型,江苏钢铁企业始终朝着高质量发展。2024年初,南钢集团获评全国首家“长流程钢铁”绩效A级企业,8月成为省内首批省级碳达峰碳中和30家试点企业之一。在南钢集团内部成立了低碳及能源战略委员会,自建钢铁产品生命周期评价(LCA)平台及碳因子库,助力“双碳”战略落地。
在产品方面,南钢集团推进高强钢和低密度钢等高端钢材研发应用,将高性能钢材占比提高到七成以上。仅在光伏绿电装机应用上,年度绿色电力发电量达5000万kWh,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万吨。引入电动汽车、新能源卡车和天然气汽车取代现有厂内燃油车,规划3年内完成全部铁水运输车的电气化改造,实现清洁运输。“我们接续安排多个节能减排、绿色低碳项目。”南钢集团副总裁朱平表示,9月初,鱼雷罐车加盖项目正式实施。
梅山钢铁集团数据显示,其炼铁厂通过调整煤气流分布、以煤代焦等措施,高炉焦比较去年下降9.35公斤/吨,降低铁水成本约1.9元/吨;炼钢厂4台连铸机全部投用钢包顶升装置、提高铁水直兑和铸余返回比例、优化废钢结构、推行含铁资源自循环、降低钢铁料消耗,实现主原料降本3.89元/吨钢。2024年上半年自发电比例66.89%,比2023年提升0.27%,减少电力成本支出294万元。
江阴兴澄特钢是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旗下子公司,也是全球特钢行业首座“灯塔工厂”。目前,该厂建设数智中心,通过数字化信息平台提升能源管理和碳排放管理能力——实现5G组网、智能上下料、智慧大屏实时数据显示,让炼铁、炼钢、轧钢等环节中用水、用电、用气、用料情况一目了然。

数据显示,仅在炼铁环节,兴澄特钢高炉焦炭用量下降了19.1%,年节约煤气约1亿立方米,年减排二氧化碳10万吨。废钢使用量连年提升,电炉多用废钢,废钢作为循环再利用的低碳产品,能源消耗量远远低于铁矿石制造的钢材,2022年之前,废钢用量约占整体用料的15%左右,到今年已经达到50%左右。同时,持续探索突破性技术,例如富氢、全氢冶炼、CCUS等,为实现零碳做储备。
尽快拥抱碳市场
按照上述《征求意见稿》,钢铁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计划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2024年—2026年,让企业熟悉市场规则,通过2—3年的时间夯实碳排放数据质量基础,这三年中配额免费分配给企业,不设置配额总量上限,企业获得的配额数量与产品产量(产出)挂钩。第二阶段从2027年开始,配额分配方法逐步转向基准法,对标行业先进水平,推动单位产品产量(产出)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发展。
对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一强制碳市场,钢铁企业不陌生。在采访中,多家钢铁企业表示,企业近年来已形成碳排放数据收集与汇报机制,在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过程中,还需要搭建更广泛的数据实时收集上报系统,建设相应碳管理体系。据不同类型钢铁企业测算显示,这一投入成本约在百万元至千万元不等,对企业来说有一定压力。
“从资金方面看是投入,但从建立碳排放权、实现碳减排价值来看,这更是一种投资。”陈洪冰建议企业积极拥抱变化。他表示,减碳是一个客观进程,目前国内行业中,减碳路径基本成熟,重点排放企业要深入学习并探寻减碳路径,力争实现有效益的碳减排和碳中和。
今年9月已有钢铁企业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实现转让权益。9月10日,首钢股份(000959.SZ)分公司迁钢公司与多家受让方通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转让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共计转让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总量148.7169万吨,转让均价96.00元/吨(含税),转让价款1.4277亿元。本次转让完成后,预计影响公司利润1亿—1.2亿元。
与国际碳管理体系的接轨也更有助于企业面向未来的市场竞争。来自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全国钢铁及金属制品出口量增长超过20%,全年直接出口量已经跃上1亿吨。“根据碳排放管理的溯源性要求,作为金属制品和零部件产业链上游产品供应商,钢铁企业避无可避。”陈洪冰说,对于碳权的理性认知可以帮助企业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改良生产流程和产品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