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2024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在南京开幕。开幕式上,田华、陈宝国、李雪健、葛优、张光北等70余位电影表演艺术家来到南京长江大桥,了解这座“争气桥”的建设历程及其背后的故事,感悟伟大成就,汲取奋进力量。
自去年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落户南京,众多艺术家打卡南京的文学地标,引发观众共鸣后,今年为了更好地将电影艺术融入城市发展和百姓生活,本届电影周以“电影与城市”为主题,通过举办“我和我的祖国——火红年代”主题国产电影展映、“电影人在南京”、中国电影人口述纪录行动等系列活动,激发新时代的创作火花,书写南京与电影双向奔赴的精彩篇章。
电影与城市是能够相互成就的。不难发现,一座有着历史人文底蕴的城市,总有一些与影视作品相关的热门取景地。比如,《罗马假日》中的特雷维喷泉、《音乐之声》中的萨尔茨堡等,通过电影的广泛传播,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而那些经典影视作品,也就成为城市的独特记忆和文化软实力。每一座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座城市都需要审视自己的独特资源在哪里,城市的独特气质是什么,进而从中挖掘高质量的“镜头”故事,更好地推介城市,不断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电影、城市、观众,一旦三者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因为一部片而爱上一座城”,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作为六朝古都、世界“文学之都”,南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不屈抗争和天翻地覆的沧桑巨变,有着鲜明的城市特质和文化品格。无论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还是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各类主题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应的资源,成为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与此同时,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将影像空间的城市气质反哺于真实城市的地理空间,让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变得具体而生动,城市形象也因此更加深入人心。
深挖“镜头”资源,讲好城市故事,尚有更多拓展空间。未来,我们不仅要引入更多的创作资源,打造更优质的拍摄取景地,更要在培育支持本土影视骨干企业、扶持本土影视创作等方面下功夫,在南京扎下创作之根、开出艺术之花、结出精品之果。我们相信,以电影为媒介、城市内涵为滋养,深度挖掘南京特有的本土文化资源,必将进一步锻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南京城市形象,让城市与影视作品共促共进、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