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意正浓,正是旅行赏景的好时候。最近,几条“禁入罚单”和“劝退公告”引发不少关注,也让人们对“旅游”多了些思考。
譬如,今年国庆期间,因一则探险视频,有着“死亡森林”之称的云南哀牢山爆红,原本人烟稀少的“人类禁区”变成了人满为患的“网红景区”。随后有博主效仿进入哀牢山核心区深处,并搭帐篷露营。为此,当地自然保护部门连发三份告知书及访客须知,重申严禁进入自然保护区开展各类未经批准的人为活动。
几乎是同一时间段,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稻城亚丁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也发布通报说,8名游客因无视景区(保护区)公告,擅自进入亚丁景区未开发区域开展徒步穿越活动,私自损坏景区服务驿站物资,被终身禁入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亚丁景区。
上述两个案例,虽发生在不同地点,但在大众眼里,“槽点”却极为相似:当事人都对明确的界限和规则选择无视,只顾自身的旅游体验。说白了,就是缺乏边界意识。
何为边界意识?比如,在人际交往中,就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界限,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能明确区分“我”和“你”,以及如何平衡我们之间的距离。旅行中的边界感同样重要,简而言之,就是要与大自然保持适当的距离,与保护动物保持适当距离,与一切不能人为侵入的净土保持距离。若无边界意识,就会发生诸如向大熊猫扔食物,非法闯入动物园猛兽区,随意进入任何禁止入内的景区,私自损坏景区物资等一系列违规甚至违法的行为。
将边界意识抛诸脑后,有时教训非常深刻。不妨再多举例子。
比如,近年来有部分户外运动、探险爱好者擅自进入像四川亚丁这样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或招揽、组织进入保护区进行穿越、夜宿、野炊、探险等活动,甚至还进行采挖珍稀保护植物、伤害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等违法行为,对保护区森林草原火灾预防和巡护监测管理、生态环境治理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比如,曾经在甘肃张掖七彩丹霞景区,就有游客翻越围栏拍照,踩踏丹霞地貌,甚至还有游客掏挖丹霞土壤。这样的照片看似“美”却很丑陋,因为仅仅这样的一个违规行为,就可能导致被踩地块需要用60年甚至更久才会恢复原貌,甚至永远都不可能复原。
再如,甘孜州格聂神山景区的“格聂之眼”,周围植被曾被违规穿越的车队碾压出“黑眼圈”,最终花了两年时间才得以修复。
而另一方面,游客和穿越者一旦失联或遇到危险,则会造成生命财产损失。更不要说,每一次救援被困的擅闯人员,都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就在今年国庆期间,安徽绩溪有11名游客在未开发的区域爬山被困,当地民警联合救援站进行了20个小时的极限救援。诸如此类的事还有很多。总之,教训深刻、发人深思。

边界意识,对每一个旅行者来说必不可少,对于每一个城市和管理方来说同样重要。对城市而言,边界意识,还应包括与安全红线、承受能力底线、管理高压线等等保持适当的距离。近来,淄博、“尔滨”陆续火爆“出圈”,这也或多或少让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和景区坐不住了,纷纷出手或出“大招”,急于抢抓“流量”和“泼天富贵”。而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是容易忽视边界意识。
譬如,一段时间以来,城市“马拉松热”兴起,一些城市也盲目跟风,结果却因赛事组织管理和运营执行不力、不专业,导致比赛出现各种状况和意外,甚至造成人员遇难。再譬如,有景区营销网红“飞天魔毯”,一方面宣传“上山两小时,下山‘五分钟’的快速体验”来吸引客流,但另一方面则对此类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疏于管理,掉以轻心之下,最终酿成重大安全事故。
边界意识,需要制度规定,需要设施举措,更需要敬畏之心。现在,社交平台分享带来人们旅行方式的巨大改变,冷门景点、小县城旅游甚至乡镇游渐渐火起来。在喜迎“流量”的同时,如何确立应有的边界意识,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了。
有人说,人人都有一颗旅行的心。诗与远方,总是那么令人期待。很多时候,用心来感受和触摸大自然,只远观而不亵玩,同样可以很美。
撰稿 | 瞭望评论员言心 (林元沁)
图片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