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闻多一点 | 六尺巷里天地宽

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安庆市考察了桐城市六尺巷,了解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市中心,直来直去不过百米,没有胡同那般蜿蜒深邃,巷宽六尺,装不下热闹的商铺。青砖黛瓦碎石路,头顶连天香樟树,几乎是它的全部。就是这条巷子,每年却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前来参观。

桐城市六尺巷近景。新华社记者 陈诺 摄

《桐城县志略》等史书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纠纷。张家人给张英写信求助,张英收信后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收信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两家各退三尺而成的“六尺巷”,从此美名远扬。

多年来,桐城市原地修复“六尺巷”。桐城市人民法院根据“六尺巷”故事精髓,创新推出“六尺巷调解法”,以听、辩、劝、借、让、和“六步”调解群众矛盾。如今“六尺巷”更是桐城市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工作法”,融入礼让和谐的精神特质。

位于桐城市某社区的“六尺巷调解工作室”。新华社记者 陈诺 摄

今天,行走在桐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六尺巷”的影子:街头墙壁上,有“六尺巷”的漫画;社区楼宇,是“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翻开孩子们的书本,可见“六尺巷”的故事。

自带流量的“六尺巷”,走出安徽,走向更广阔天地。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六尺巷调解法”现身最高法报告。2023年11月,“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六尺巷”的精神,在湖北、广西、山东等地基层政法部门,被应用于解纷实践。

桐城市六尺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六尺巷”是中华民族“以和为贵”思想的生动写照。它教人处邻更立身,以“礼让”相安而居。它蕴含社会治理的巧思,帮助我们凝聚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

记者:陈诺、刘美子、屈彦

视觉:谭谟晓、孙鹏程

新华社国内部、安徽分社联合出品

责编:刘雨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