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体验过非遗技艺吗?你身边有非遗的摆设配饰吗?当千百年传承的非遗,遇见缤纷多彩的当代生活,将创造怎样的惊喜?10月17日至20日,南京玄武湖樱洲,一场“非遗生活荟”吸引了不少市民观众,在非遗里触摸历史、寻找生活、品味文化。

“百young非遗,一起开造。”这里汇聚了大师级非遗传承人作品、青年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剧目表演等一系列非遗展陈展示,此外还设置了非遗市集、非遗体验工坊等互动板块,让观众在聆听历史回响的同时,把非遗看在眼中、捧在手中、记在心中。

在“非遗生活荟”上,非遗不仅可看、可触,更可学、可穿、可戴、可吃,观众逛市集、品美食、做手工、看演出,沉浸式体验非遗里的衣食住行。

活动期间,每天,“竹林七贤”都会定期出现在“非遗生活荟”上,他们化身观众逛“非遗生活荟”的向导,带着观众与传承人、主理人聊一聊技艺背后的故事,还为观众奉上一场场精彩的表演。观众纷纷“点赞”:“跟着‘竹林七贤’,沉浸式观赏非遗作品、体验非遗技艺,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仿佛在参加一场既包含过去,也融合当下元素的盛大‘游园会’。”

从扬剧、锡剧等江苏特色传统戏剧,到古彩戏法、木偶剧、小丑剧等引人入胜的精彩表演……一项项融合非遗的传统表演,经过传承人的创新发展,被依次搬上了“非遗生活荟”的舞台。目不暇接的演出,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连连鼓掌,还有不少观众跃跃欲试,与表演者们互动,体会戏剧里的非遗魅力。

精细木作是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现场,观众可以体验榫卯拼装的乐趣。人们惊叹于古代匠人如何不用一颗钉子,仅凭木材之间的凹凸结构,就能稳固地将木件拼装在一起。来动手体验的观众络绎不绝,他们还好奇地体验起传统木工工具——刨子的使用,与传统木作零距离接触。

10月19日下午,来自南京审计大学的毛里求斯留学生韦飒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非遗生活荟”体验,“我刚刚来南京一个月,对这里的文化还不是很熟悉,我几乎逛遍了每一个展位,像一个孩子一样兴奋。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也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来了解不一样的非遗。”活动现场设置了非遗礼包、盲盒、游戏、集章打卡等多种互动内容,韦飒笑着告诉记者,她集齐了所有的印章,获得了一些非遗礼物,准备送给家人们。

同样被深深吸引的还有南京理工大学的叙利亚留学生阿黎。“我看到了好多中国非遗的作品,都非常惊艳,这些作品竟然都是手工做的,我最喜欢的是绒花,通过这些作品,我看到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阿黎参加了体验工坊内的脸谱绘制体验,在老师的指导下,成功绘制了一个“孙悟空”的脸谱造型,让他很是开心。

“非遗生活荟”的现场,年轻人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不仅是观众,更是非遗传承的积极参与者和倡导者。

江苏大学研三学生钱佳颖和同学专程从镇江赶来参加活动,10月19日当天,她们在逛展的同时,还报名参加了扬州通草花小夜灯和南京盘扣胸针两项体验工坊。“我们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平时我们就有关于非遗的课程,我们接触过掐丝珐琅、香包等技艺,对非遗技艺比较感兴趣,自己也会做一些小物件,所以这次毫不犹豫报名参加了活动。”

“以前我们可能都觉得非遗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现在我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还有家长带着小朋友主动来参与非遗的体验活动,这个既锻炼了自己的手工能力,也传承了传统文化,也说明非遗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了。”钱佳颖在活动当天买了香包和泥塑回家,收获满满。“现在的一些非遗文创非常的贴近生活、非常实用,我们平常的钥匙链、书签、胸针等很多东西都是非遗文创,朋友之间送礼物也喜欢送非遗的制品,可以说非遗开始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年轻人也有责任通过生活,将非遗传承下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姚依依 顾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