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秋高气爽。记者走进栖霞区龙潭街道陈店村,目之所及尽是藕塘好“丰”景。只见村民们身着紧身的橡胶防水服,弓着身子半蹲在水中,一边用脚缓缓地向前蹚水,一边用手往藕田里不断摸索,他们手里还抓着高压水枪,在确定“目标”后,只见他们对准泥下成熟的莲藕轻轻一冲,动作娴熟而有力。没一会儿,一根根洁白如玉、肥硕饱满的莲藕便应声而出, 满是泥土的芬芳与丰收的喜悦。

有人向前“泥里淘金”,有人则在后方收尾整理。藕塘中央,漂浮着的“泡沫船”承载着被捞起的一根根莲藕,又被村民推着朝岸边走去。“瞧!我们今年的莲藕卖相不错吧,一个个跟‘白胖子’似的,定能卖出好价钱……”马大平站在岸边,接过运送上岸的莲藕,提起水管仔细冲洗,在清澈的水流下,原本沾满淤泥的莲藕逐渐露出了它们真正的面貌。
今年56岁的马大平是陈店村的种藕大户,他在水一方生态休闲旅游区承包了近千亩藕塘。“十月的莲藕在经过收浆后,变得甘甜可口,因此这时候是最佳采收期。”马大平说,他种植的莲藕品种主要为“鄂莲6号”“鄂莲3号”和“鄂莲5号”,从湖北引进到南京,“6号品种的藕,生吃口感甜又脆,3号、5号则更适合用来煲汤,味道鲜美,汤汁粉嫩。当然藕头还可以炒菜,中间段则可以灌糯米做蜜汁藕,很多南京人就好这一口!”
如今,许多农作物都已实现了机械化采收,而莲藕的采收,却依旧依赖人工,并需要耗费超乎寻常的辛苦。“采收过程不仅需要大量的体力,同时还要有技巧和耐心。”藕塘中央的采收村民介绍,莲藕看着壮实,实则娇嫩,从淤泥里小心地挖出一根完整莲藕,不是一件容易事。莲藕一般埋在泥下半米深处,得先用高压水枪把淤泥冲开,手伸进去把藕拉出来。力气太大了,藕会断;力气小了,藕又拉不出来。采挖时还要小心翼翼,一旦莲藕破损了灌进泥沙,吃起来就会有泥沙味,价格则会打折扣。
“今年气温高,所以莲藕的长势好,预计亩产超1500公斤,同比去年上涨了250公斤/亩。”马大平说,2004年他就来到了龙潭开始种植莲藕,如今已有20年,选中陈店村,正是因为当地水好,种出来的莲藕格外香甜。待今年秋收结束,他还将在当地试点建设一个40亩的薄膜连栋温室大棚,用来种植反季节的莲藕,从而实现“全年有莲藕、季季能吃藕”的目标。
藕塘里、污泥下,掩藏着根根饱满的莲藕,村民们忙着采收、清洗、装车,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千亩藕塘收获的不仅是丰收的滋味,更是生活的甜味。”马大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