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法治先锋 > 正文
“兜底警察”蔡文君:近400面锦旗背后的初心守护

南理工本科化工专业毕业,却因小时候民警把家门前的坑洼路修成柏油路而爱上警察这个职业;作为省委选调生,却主动要求扎根基层;当年曾和父亲一起去送锦旗,如今自己收到了近400面锦旗……从警21年,获评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4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10次;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个人、江苏最美警察、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

他就是蔡文君,南京市鼓楼公安分局中央门派出所教导员。44岁年纪却半头白发,操着一口地道南京话,带着招牌式的微笑,毫无违和地融入下关街巷的市井烟火;21年来,他秉持一颗为民初心,成为老百姓眼中最靠谱的“兜底警察”。

蔡文君在社区诊所走访

“老顽固”难搞?

37件积淀10年以上矛盾全部化解

“你不要成天忙得没边,多回家陪陪老婆女儿!”知道蔡文君很忙,居民李儒才主动打电话提醒。可在5年前,这样的场景简直是“天方夜谭”。

原来,退休的李儒才因与原单位存在经济纠纷常常“讨说法”,成了让不少人头疼又担心的“麻烦”。5年前,蔡文君调到中央门派出所负责社区工作,很快联系上李儒才,电话通了,刚报上名字却被挂掉。

李儒才没想到,他挂了电话后反而被蔡文君“黏”上了,三天两头不是电话就是微信,又是问候又是聊家常,慢慢地,李儒才跟他透了些信息。“他把我说的话记在心里,听说我心脏不好,他想方设法买了药。知道我为孙子上学发愁,他又到处联系落实。一时没有地方住,他又帮我找落脚的地方……”就这样,李儒才这个“硬骨头”也被渐渐感化,双方关系融洽起来。

蔡文君和辖区老人交流

为彻底化解老人“心结”,蔡文君一面常上门深聊劝解,引导他理清合理诉求,撇去不合理的要求;一面与多部门沟通联系,奔波、汇报,为他争取到了原单位的困难补助金。“他干成一件事,不晓得要找多少人说多少话,他从来不讲,办好了才告诉我。”李儒才回忆道,2022年有一阵子,蔡文君为他的事情到处奔忙,多日都没顾得回家,不经意间得知蔡文君的爱人正在医院生产,他不禁又惊又愧。

“我相信人是‘处’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把大家当自己人,包容一点,看到他们的不易,肯定他们诉求中合理的,慢慢‘磨’掉不合理的,不较劲,关系就能处好。”蔡文君认为,工作的价值不是为了没有责任,而是尽可能把他们的事给彻底了结。

早先,辖区居民胡碧清因退休金问题,成了远近闻名的“难缠户”。蔡文君一直想和胡大姐好好聊聊,每每登门却总吃“闭门羹”。2020年冬,得知胡大姐父亲过世,他当即赶去。细心的蔡文君发现,60多岁的胡碧清六神无主,又伤心又着急,身边只有个老母亲帮衬,便立刻帮着联系丧葬一条龙,把要做的事列得清清楚楚,还一同守夜,第二天一早跟着上山。经过这个“大坎”,胡碧清看他比看家人还亲。

胡碧清的母亲卧病在床,她搬来照顾,一住就是九年。蔡文君便为老人买了电铃挂在脖子上,有事只要轻轻一按,女儿就会来到。他观察到老人的制氧机不太好用了,又买来新的制氧机。渐渐地,他们处成了“深交情”。

蔡文君到老年群众家中走访

像李儒才、胡碧清这样的“顽固”矛盾,中央门派出所辖区共有37个。1700多个日夜忙碌下来,蔡文君彻底化解了35个,还有两个也打开了症结见到了曙光。“这些矛盾都是积淀10年以上的‘硬骨头’,当事人内心充满了各种心酸苦闷,每化解一起矛盾、每抹平一个心结,就像是走完一场漫长的长征。”蔡文君感慨道。

“硬骨头”难啃?

“历史遗留问题不能永远遗留!”

近年来,随着社会形态不断演进,各种矛盾沉淀交织,给基层治理带来很大困难。中央门派出所辖区的老旧小区数量最多、人口密度大,风险隐患多,尤其是社区工作,难啃的硬骨头多。蔡文君到任的第一个星期就把这3.38平方公里走了个遍。这一走,就让他发现了问题。

一个是新模范马路9号小区的大礼堂。这里堪称微缩版的“九龙城寨”,20年来3个二房东将其分割成132间,253人承租,多是外来务工、生活困难的低收入群体;该处房龄老化、隔间逼仄、线路错杂,火灾风险突出。

历史遗留问题不能永远遗留!蔡文君主动对接消防、城管、安监和社区等部门,光是整治方案制定就拟了20余稿;考虑到住户一般白天上班,他利用晚上、周末去逐门逐户讲解政策、听取诉求。期间,他不慎把腿摔折了,天天拄着双拐跑社区。

“这边租房只要两三百元,你说搬走,我们到哪再安个家呢?”蔡文君把群租户的话放在心上,协调产权单位和街道给予租房补贴,对于少数不配合的,反复上门,用情理说服人:“不是为了谁好,是为了大家都好。”他的话起了作用,隔天再去,大家把行李都打包了。

蔡文君在社区走访

一忙就是近2个月。最后一户贴上封条时,上百名前来见证的小区居民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真忘不了,你付出的,群众其实都能看见,掌声一想起来,就觉得再苦再累都值。”蔡文君笑着说。

如今,那个如蜂巢般的大礼堂成了社区养老中心,每天人来人往、干净亮堂,来吃饭的大爷大妈还时常念叨起那个“忙不停的蔡所长”。

另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就是成片的沿街门店仍然在用瓶装液化气。蔡文君学的就是爆炸化学,“煤气包”又贵又不安全,一旦出事,液化气全沉在底部,很难散开,换成管道天然气多好?

等走访下来,蔡文君才知道不是小老板们不想换,而是这些沿街门面房的产权性质极其复杂多样,他们无法提供燃气公司所需的资质。弄清症结后,蔡文君跑了10多次燃气公司,带着社区民警和房东挨个联系,逐一确认产权性质、取得授权……花了一年多时间,辖区所有餐饮企业全部换上了更安全更便宜的管道然气,店主们提起他都要竖个大拇指!

遇事不躲事!

“你们认我,我肯定负责到底!”

一层楼挤了将近300号人,每张嘴都在诉说,几十台手机闪光灯在闪——前段时间,辖区一家连锁装修公司突然倒闭,光涉及的业主就100多户,还有一批没付钱的材料供应商。他们各个都有实打实的损失,听不进到场民警的话,纷纷大嚷起来:“你们当然想让我们走!走了,就没人管我们了!”

蔡文君在社区与群众交流

考虑到这起警情极可能演变为群体性纠纷,蔡文君跨前一步,搬了张桌子站上去,一手拿着大喇叭,一手指着警服左上方,郑重地大喊一声:“216023!大家记住,这是我警号。我还要把我的手机号码给你们,这个事我既然答应帮你们解决,就肯定会处理好。你们认我,我肯定负责到底!”人群声音小了,人也散了。

把话喊出去容易,把事情办好却难。蔡文君深知,那些焦急的面孔下是100多户人家对人民警察的一种信任。他当天就赶往位于郑州的公司总部。起初该公司并不认账,蔡文君从品牌影响、利润关联等方面讲道理,推动总公司正视纠纷;还争取到了宁、郑两地政府的支持。事发不到10天,这家公司陆续对受损群体进行偿付,总清偿额达400余万元。

“遇事不躲事。”熟悉蔡文君的人都知道,他上下班总穿着警服,路上遇到麻烦事,敢于担当,从不推诿。快退休的社区民警林莉惠最佩服这一点:“对最难办的事,蔡所总说‘交给我’。他冲在最前,最后还兜底。”在她看来,蔡文君做事用心跑得勤,有“一下就抓住关键”的本事,再复杂的事一眼就知道要害在哪。

蔡文君在所里调解室调解纠纷

华茂商贸区项目开工后,因房屋开裂、噪音污染等问题,与隔壁小区矛盾激化。中央门派出所一天最多接到20余起报警,甚至居民们直接堵门堵路,导致项目无法正常施工。

“这个问题,你认我!给我三天时间!”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蔡文君迎难而上,牵头住建、房管、街道等相关部门作为监督方,邀请居民代表和施工方负责人、社区民警等一起组建“华贸项目群众服务工作群”。居民代表在群里提出问题,施工方第一时间回应;夜间有什么施工噪音大,施工方第一时间在群里提醒。信息通畅了,摩擦自然就降低了。蔡文君还每周召开小区居民议事会,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掌握诉求,邀请施工方协商破解之道。在蔡文君的努力之下,华茂商贸区项目顺利竣工。

“事情不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往前推、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向前走吗?只要沉下去、不放弃,最终总能得到解决。”蔡文君说,要彻底解决问题,确实很费劲;可只有彻底解决了,才能真正减轻负担。

将心暖人心

托起寻常巷陌千百户人家新生活

“我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针线功夫,实在不知道怎么谢,我就亲手绣了面锦旗送过来。”细细密密的针脚绣着程庆芳满腔的感谢,也是蔡文君近400面锦旗中最引人注目的。

蔡文君到老年群众家中走访

56岁的程庆芳身有残疾、丈夫患病,20多年来,就靠在工人新村大门旁一个二尺大的缝补摊养着全家。到2022年,因小区环境整治,她的摊位被纳入取缔范围。施工队进场那天,她站在摊位前坚决不让。蔡文君接警后赶到,看到两边正在僵持,围上来的居民都帮着程庆芳说话。了解原委和居民们的态度后,蔡文君说:“你认我,我一定给你想办法!” 程庆芳总能在社区看见这个穿警服的大个子,当即同意先撤出去,不妨碍施工。

当天,蔡文君就与社区、街道、城管沟通,还拉上负责同志来到小区门口察看。“程大姐在这儿摆摊,把周围弄得干干净净的,一点不影响人车出入;而且人家有骨气不要补贴,真正靠双手吃饭,一个月挣3000多元,困难群众为什么不能倾斜照顾?”蔡文君摆事实讲道理。他的这番担当,替程庆芳争取到了在大门口摆摊的“特权”。

“我不知道怎么表达我的心情,大家给我出主意,说要不你给蔡所送一面锦旗吧。”程庆芳做了生平的第一面锦旗。如今,老小区早已焕新颜,在轩昂的正大门旁,程庆芳戴着老花镜低头踩缝纫机的场景,成为展示一座现代化都市留住暖心烟火的生动画面。

蔡文君在餐饮店发放反诈宣传单

仅2022年,中央门派出所收到表扬社区警务工作的锦旗76面。这些锦旗背后,是蔡文君和战友们守护的凡人生活。这些年,他们开展结对帮扶,共计帮助450余户困难家庭。

蔡文君入户登记时遇到这样一户人家。丈夫老张,因车祸瘫痪30年。妻子老刘,照顾丈夫30年。他每月给老夫妻搬去米油,清洗空调修理电器,干一些老人干不了的体力活。一来二去,老两口敞开心扉,说起在监狱服刑的儿子,是他们最痛苦的心结。蔡文君想了所有办法,跟小张取得联系,进行了数次长谈,帮助缓和父子俩的关系。

小张出狱后,蔡文君在交流中注意到他因“特殊身份”不自信、排斥外出,于是留意各类招工信息,帮他发掘学到的机械加工特长。在儿子找到工作的那天,60多岁的老母亲止不住地泪流:“我这辈子就感恩两个人,一个是我90岁的老妈,她总告诉我再难也要往前看;另一个就是蔡警官!”如今的小张也变成有担当又细心的男子汉,一家人迎来最和美的时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应巧玲 通讯员 宁宫新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