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写好“引凤入巢”大文章

10月21日起,由省级层面统筹规划,13个设区市共同参与的“江苏人才周”活动正在北京各大高校院所举办。“江苏人才周”活动是“四对接”活动的重要一环。经前期广泛动员、多方筹措、择优筛选,目前已有176家用人单位确定参会,现场将提供8300个岗位需求,各地用人单位将以丰厚引才政策释放揽才爱才拳拳之心。

不少媒体将江苏此行形容为“进京揽才”。从以往的“招才”“引才”到今天的“揽才”,一字之变,凸显出力度之大、方式之变。当前,“人”对城市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已趋于明朗,越来越多城市出台就业补助、租房补贴等奖励措施,甚至将“抢人才”向“抢人口”延伸,人才、人口之于地方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不断被深化。青年毕业生既是裨益创新的人才,又对人口增长有莫大推动作用。一个毕业生来苏就业、安居,将来生了小孩、把父母接过来,最初引来的是“1”,对城市人口的带动作用却可能是“N”,其倍增效应不容小觑。

江苏高校数量稳居全国前列,但具体到省内各地则多寡不均,如苏中、苏北高校数量相对较少,即便是苏南地区,受限于高校层次、类型等,毕业生也未必能完全满足当地发展需要,有必要通过“引凤入巢”的方式揽才引智。当前,江苏GDP已迈上12万亿元台阶,争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离不开人才梯队的完备和高层次人才的储备。

这次,“江苏人才周”看点、亮点不少。如,不少企事业单位“一把手”把“进京揽才”视为当前工作重中之重,将直接上阵招引人才;用人才周活动作为本年度江苏进京“四对接”活动的序幕,彰显江苏对招才引智的重视度;13设区市揽才礼包丰厚、形式多样,既给“真金白银”,又给平台机遇。可以说,“江苏人才周”的诸多安排,无不反映出我们对人才的渴求。推动“城”与“才”双向奔赴、彼此成就,这正是“江苏人才周”的初衷和努力方向。

“江苏人才周”是江苏人才工作的缩影。近年来,江苏大力推动“苏居畅”“苏行畅”“苏学畅”等服务品牌,出台“人才26条”“人才10条”等政策文件,通过持续完善人才生态、平台、计划、服务“四位一体”工作格局,打造高品质人才生态、建设高能级人才平台等,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人才资源总量增长54%,总数达1400多万人,高层次人才总数约占全国高校10%,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树起“人才苏军”的金字招牌,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实践证明,人才集聚度越高,地方发展动力活力就越强。

不可否认,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少地方和单位甚至紧缩了岗位数量,但我们亦要看到“就业难”背后的揽才机遇,敢于破除常规“逆周期”揽才。不同于其他生产要素,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往往要经历前期的培养、磨合过程,“用兵一时”前往往要“养兵千日”,“一鸣惊人”前甚至要包容其“十年不鸣”。备好人才“提前量”,是更好发挥人才驱动力的必经阶段,虽然投入不菲、回报周期缓慢,但它对地方发展的作用却是实实在在、不言而喻的。百年大计,人才为举。一面“习惯过紧日子”,一面大手笔慷慨进京揽才,这种一以贯之引才揽才的勇气、魄力,恰是江苏推动经济、赋能发展的密钥。

(韩宗峰)

责编:胡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