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灯火璀璨的秦淮河画舫上,一群游客失去了与外界的连接,被告知只有解密通关,才能获得“生存机会”,一场步步惊心的“终极考验”就此展开……10月24日,南京夫子庙天下文枢广场,南京师范大学研发团队与图萌(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AI微短剧《终极考验》,探索利用AIGC技术促进智能化创作和创新表达,抓住微短剧的“风口”、为文旅融合赋能。

目前,AIGC技术正处于技术革新的前沿阵地,强势引领着短剧创作的新浪潮。“以昆仑万维推出的AI短剧平台SkyReels为例,用户只需输入一个简单的创意,平台就能自动完成从剧本到成品短剧的全流程制作。AI微短剧凭借其高效率、低成本的制作模式,将传统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实现了从创意到成品的快速转化。”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执行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玮说。
南师大网络文学团队在“大模型生成网文——剧本”研究项目中发现,AI更擅长对网络文学进行改编,实现剧本初稿的自动生成、人物设定的优化和情节构思的辅助,显著提升了剧本创作的效率与质量。
“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对‘马甲文’和‘系统文’这两种具有鲜明特色的网文类型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不同的AIGC模型和口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比国内外主流A1模型在文本处理、知识覆盖、创造性等方面的表现,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AI模型,实现从网络文学到剧本的自动化改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南师大文学院学生黄静宜说。

在“文生视频”阶段,AI的表现同样出色。发布会上,图萌(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磊介绍,从分镜脚本到场景设计、角色塑造、特效制作、配音和音效,AI的应用贯穿始终。“AI可以分析剧本内容、自动生成初步分镜,合理规划镜头切换和拍摄角度。剧中男主角失意时,AI通过长镜头和特写,成功表现了他的孤独与失落。我们原本对AI生成古色古香的画舫场景持怀疑态度,但AI准确呈现了画舫,巧妙模拟了波光粼粼的水面和温暖的夕阳。制作特效时,AI不仅逼真地模拟了水下场景,还通过参数调整,为剧情增添了紧张氛围。”
在图萌(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数字艺术总监蒋伟看来,AI正变得越来越像“人”。“AI可以发挥‘选角导演’的职责,协助主创团队生成符合要求的虚拟演员,比如它把《终极考验》的男主角设定为一名考研失意、聪明机敏、观察细致的青年,然后在‘拍摄’时生成了一系列表现男主心境的分镜,用男主独自走入画舫的长镜头、空洞的眼神,和缓缓流动的水波、萧瑟的晚风,烘托出男主的失意落寞。”
为何要探索AI在微短剧制作领域的可能性?李玮认为,AI 注定为微短剧市场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传统剧作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协调、制作与修改,AIGC技术可以快速筛选、生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剧作雏形,尤其是在网络剧、微短剧领域,它能够快速分析市场趋势、观众喜好以及流行元素,据此生成符合市场需求的画面和场景。除了提升制作效率,快手出品的AIGC奇幻微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博纳影业出品的科幻短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等都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启示我们下一步将重心放在内容创新与品质提升上,精准捕捉并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与观剧期待。”
不过,谈到AIGC时,技术与艺术似乎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在点评《终极考验》时,南师大文学院教授刘志权认为,这部AI微短剧虽只是一个初生的婴孩,却表现出爆炸式的能量,它为想象力、创造力转变为现实铺平了道路。“面对技术,我想人类应该抱有开阔的心态:AI就像一个时髦傲娇的女孩,我们不主动拥抱她,就会很快被她抛弃。”
或许,拥抱AI、人机结合是一条更加可取的路径。面对“AI 取代作者”的担忧,李玮表示,虽然AIGC技术能够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生成符合市场趋势与目标受众喜好的内容框架,但文艺作品中最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与价值观建构仍然由创作者加以把控平衡,“AIGC技术更多扮演着辅助性角色,人机结合,才能更好发挥AIGC技术的‘护航’作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