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摆脱路径依赖,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成当务之急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是什么?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新机遇有哪些?1023日至24日,以“探索有效机制,发展新型业态为主题的2024文化和科技融合生态汇在南京举办,业内专家、学者分享对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真知灼见,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目前,文化已经从信息技术的重要应用场,转化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主要创新源。”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张树武表示,自2012年开展《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全社会对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形成广泛共识,文化科技创新热点纷呈,科技支撑和引领的文化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使得文化充分融入了科技创新的战略体系。但是,这也造成了大众普遍认为“文化科技是信息技术的一部分”。实际上,近年来,元宇宙、AIGC、大模型、空间计算等信息技术创新高潮迭起,由此发展出以文化场景源应用为主线的文化智能化计算新技术体系和新学科体系,改变了文化科技作为信息技术应用场的单纯面貌。“时至今日,我们要摒弃‘拿来主义’,更需要形成文化科技的独立观念,主张文化科技与工业及信息科技的同步发展,这样才能让我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走向跨越和繁荣的蜕变。”张树武说。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张树武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表示,目前文化和旅游领域更多地乐于采用通用技术、成熟技术,甚至是廉价的技术集成,因此导致了各类沉浸式体验项目落入同质化的藩篱。在他看来,浅尝辄止的技术体验已经难以满足观众深层次的文化需求,文化需要与前沿科技深度结合,数字经济、科技产业也在迫切地向文化叙事索要新的力量和魅力。“比如前不久爆火‘出圈’的国产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本身是一个类似《战神》这样的战斗类魂系游戏,真正能够吸引大家感知它、喜欢它,在于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在文化领域开辟出新的场景。”宋洋洋举例说。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

两位专家都提到,当前文化消费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引领的文化科技创新成为当务之急。张树武认为,文化科技将成为未来数字经济的核心支柱产业,带动平台经济向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在发展理念上要改变传统思维,进一步加强科技引领新业态发展,抢占数字文明时代文化发展定义权。宋洋洋表示,目前互联网文化产业进入存量博弈,路径依赖严重,数字文化增量可观,但应用场景存疑,“文化要素数字化是核心,数字化新基建铺设是基石,地方政策性准备是窗口,后端产业全链条平台是空间,促使互联网文化产业需向数字文化产业转型。”

AI时代,数据是最关键的生产要素,文化资源如今就代表着生成式AI发展最重要的和制约性的数据要素。文化和科技,孰为主导,孰与制衡?张树武认为,如果文化数据得不到集约,体现主流文化价值,文化就会被互联网垃圾数据和AI算法模型循环问答生成的数据卷进AI化的黑洞。相反,如果主流文化资源数据集约形成了强大的数据新质生产力,就会促进AI模型的文化健康发展。因此,要警惕文化AI化,推进AI文化化。同方知网总经理张宏伟表示,释放数据的价值,同样需要手段和工具,“文化内容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文化内容产业持续地供给高质量的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如果没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文化内容价值也难以充分释放。”他提出实施大规模数据标注工程服务和数据要素资产化综合服务,通过“AI+文化的数据治理,赋能高质量文化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同方知网总经理张宏伟

南京文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谷平介绍,作为扎根南京的文化科技企业,南京文投以城市为体、数据为基、场景为王、生态为根、产业为要,推出了南京文都数字云平台这一城市级的文化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建成国内首个城市文化大数据基座一期,为南京文化数据提供采集、存储、治理、运维、开发等相关功能,未来还将与文投企业加强合作,推动数据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南京文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谷平

“AI时代文化垂类数据规模小、标注难,数据不同于其他要素,只有和场景结合,才能实现数据价值。”在宋洋洋看来,互联网文化产业向数字文化产业跃进的过程中,需要实现文化+“数字”,打造场景聚合化,囊括人工智能、XR5G、大数据、AIoT,技术应用从点状转向矩阵,链接海量云上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表现力,促进文化场景的智能交互,应用知识图谱,让文化场景更具感知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责编:王慧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