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交汇点评︱演唱会经济,如何做到“曲终人不散”?

2024年,演唱会经济在我国各大城市呈现一片火热景象。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演出市场呈现上升态势。演唱会经济不仅为城市带来了直接的票务收入,还带动了周边酒店、餐饮、交通等多链条、多环节的消费增长,溢出效应显著。

今年10月,刀郎在南京的演唱会吸引了大量外地歌迷,他们或乘坐飞机,或乘高铁,跨城观演。又例如,2023年周杰伦在上海连续举办演唱会,跨城观演占比达73%,带动了当地酒店预订量和交通需求的大幅增长。

演唱会作为粉丝经济和文旅经济的重要载体,关联了多个行业,深度融合了地方文旅消费场景。一方面聚集“人气”,吸引大量观众和游客;另一方面聚集“财气”,激活地方消费市场,成为“行走的GDP”。事实上,演唱会经济的繁荣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离不开城市软硬件设施、服务能力、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演唱会经济正在从大城市向三、四线城市下沉,为更多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在周杰伦、薛之谦等歌手的巡演名单中,呼和浩特、太原、海口等过去较少举办演唱会的城市名字频频出现。演唱会市场的下沉不仅让更多人有机会体验到现场音乐的魅力,也为中小城市带来了难得的发展红利。事实上,一场演唱会不再只是歌迷和偶像的双向奔赴,也是演出产业和地方经济的高度协同融合,更是城市发展的推进剂。地方文旅只有不断升级城市接待服务能力、建强基础设施,为演唱会经济做好“铺垫”,才能持续吸引人气、带动消费。

据观察,2023年爆发式增长的演唱会市场在2024年开始自我调节,呈现出常态化和理性化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城市如何“接得住”是个挑战。因此,各个城市应结合自身文化内核,找到适合持续发展的演艺经济发展模式。例如,今年暑假,在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举办的万人星空演唱会,与城市游玩“打卡”相结合,一时间在社交媒体平台火爆出圈。这种文化IP与城市形象相互促进的办法,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演出模式。

演出本身要注重文化属性,供给端需持续产出高质量文艺作品。无论是流行音乐还是改编的歌舞剧,都要以优质的文化内核来经受市场和时间的考验。一个城市演出市场的持续繁荣需要依靠不同品类的常态化演出支撑,只有不断推陈出新,创作高质量作品,才能保持市场的生命力,只有通过城市和演出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曲终人不散”,让演唱会经济在未来继续“唱响”,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胡安静)

责编:王茹雅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