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地评线】听·见|城市更新,看见“城”更要看见“人”

新江苏评论员 江一苇

最近,因朱自清散文《背影》和多部影视剧拍摄取景而闻名的南京浦口火车站,经过更新改造后正式对外开放。归来的浦口火车站街区,既有丰富的商业业态,也保留了各建筑原本的外观风格,让广大游客体验了一把老建筑的以旧“焕”新。

实际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更新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不同于过去“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一刀切式更新理念,越来越多的老建筑、老街区选择了更加“复古”的打开方式:在充分挖掘自身风格的情况下变身特色街区,以烟火气和人情味与城市共同迎来二次生长。

首先要说的是,我们今天所期待的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的拆除重建,而是在保留城市历史文化和独特风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在“新与旧”“快与慢”之间找到平衡。犹记得南京城南的小西湖片区,自2015年改造开始,近10年时间中这里遵循“小尺度、渐进式、逐院落”的微更新模式,尽可能保留下街巷肌理,在热闹繁华的市中心地带为原住民圈出了一片宁静的生活空间,也让无数人看到不断升腾的烟火气。

烟火气是城市生活的灵魂,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和情感,也是城市韵味的重要体现。或许推倒一堵墙容易,拆除一片棚户区也不难,但当新的楼宇建筑拔地而起,那些携带时光记忆的建筑和质朴珍贵的生活气息恐怕很难重新“生长”出来了。换句话说,钢筋混凝土搭建的高楼商业体可以复制,鲜活的生活景象和人情味却是独一无二的,它们获取滋养的方式不是建筑的更新更迭。所以,人们常说老建筑的“味道”,除开建筑工艺和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前人留下的痕迹,给了后来者更多怀念和想象的可能。

诚然,城市更新要珍视原始风貌,但最后的落点还在“新”上。实际上,直到现在不少城市中依然有部分老建筑处于“待机”状态,它们或是工业基地搬迁留下的旧厂房,或是身形巨大无法移动的工业装置。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日新月异。然而,这些老建筑长期缺乏维护和修缮,不光限制了城市空间的发展规划,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此种情况下,主动对老建筑进行修缮和改造,打造出创意街区、运动公园、博物馆等多元形式,让市民和游客在欣赏老建筑的同时,更能带动文旅消费新活力,打造出新的城市地标和人文景观。

从小西湖历史风貌区到北京冬奥会的首钢大跳台再到南京浦口火车站,越来越多的改造案例告诉我们,城市更新下的老建筑新生,不仅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尊重,更是对城市生活的热爱和关怀,是对所有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精神慰藉和情感寄托。当然,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城市更新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始终相信,城市的魅力就在于容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让每一砖、每一瓦都诉说着新旧交织的故事,让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在时光笔记本上留下更多温暖画卷。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