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我们从课本上就能了解到的古巷——桐城六尺巷,再次备受关注,一拨又一拨游客为它而去。安徽桐城市政府为此还特地发出倡议书,倡议让利于客,让路于客,文明待客,保护资源。这无疑也是“六尺巷”精神的一次具象化。
“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据央媒报道,就在十几天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来到桐城市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发出如是感慨。

这条令人感慨的六尺巷并不长,也不宽,三四个人并排走可能都觉得挤得慌,但它却以“最宽”巷子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巷子口矗立的太湖石上,镌刻着一首“有故事”的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六尺巷之名,正是因他而起。
据《桐城县志略》等史书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纠纷。张家人给张英写信求助,张英回的就是上面这首诗。家人收信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由此而成“六尺巷”。
自此,这条巷子就成为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一个象征,也成为老祖宗留下的“以和为贵”精神不断延续的一个典故。
据说,此后桐城民间每遇纷争,常以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而冰释。现在这条窄巷,每年仍吸引着全国各地超过50万名游客前去参观。大家慕名而至,或许一方面是为了感受历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接受谦和礼让精神的熏陶滋养。
六尺巷的热闹,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即便是在今天,“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为人处世之道,依然被需要。以换位思考、相互体谅的胸怀,来处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依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智慧。
看看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们之间的现实交往和网络互动更加密集,涉及的利益更加复杂,城市与乡村、历史和现实、本土与外来……伴随着社会压力与竞争加剧,多元文化和思想观念也在变化中不断碰撞,由此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也自然不可避免。
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一些小利益、小事情而引发冲突、一言不合便拳脚相加的现象时而有之。比如,有的在烧烤店吃饭时,觉得旁人说话声音过大而发生争吵,最后演变成斗殴;有的因为家庭琐事发生争执,甚至在高速公路上大打出手;有的玩网络游戏太过较真,队友之间互相埋怨谩骂攻击,最终发展到“人肉搜索”“开盒挂人”……
反观这些问题,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事,或许只是源于误会,但因为双方或者一方态度暴躁、斤斤计较、争抢不休,小问题不仅没能解决,还恶化上升为违法犯罪事件。
越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就越是需要多学一学“六尺巷”里的智慧。当面对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多元、观念多样,键盘侠、路怒症,种种喧闹背后的戾气时,不妨在心里开一条“巷子”,心中默念“让他三尺”,多一些容人、容事、容言的雅量,养成尊重他人的理念、谦抑自警的精神、包容他人的涵养。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秉持与人为善、善待他人的原则,不因一时得失而斤斤计较,也不因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权益;在与人交流时,适当照顾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在网络世界中,理性讨论和发声,避免随意发表攻击性言论;在处理棘手问题时,多一些理性、平和,尽力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案,等等。
而当发生一些不涉及原则底线、不违法违规的争执矛盾时,也不妨多用“平和”取代“烦躁”,以“礼让”对抗“争抢”。而在摩擦一触即发前,更要默念“让他三尺又何妨”,不要“只为了争一口气”而情绪上头,导致冲突升级。
当然,礼让也不是一味妥协和退让,它也是有度的。正如张英“宰相肚里能撑船”,也只是劝家人让出“三尺”之地,这也正好是够两人擦肩相向而行的道路宽度。很显然,“让”也是有原则、有立场的,绝不能“让”出得寸进尺,惯出贪婪无度。毕竟,“让”最终是为了“和”。
如今,六尺巷,已不仅是一处地名、一个典故,还成为一种基层工作方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于社会而言,我们需要更加用心讲好六尺巷的故事,珍视和传承、弘扬这些优良品德,以先贤智慧助力在全社会创造向上向善、公平正义的大环境,让人人心中都有一条暖意融融的“六尺巷”。
瞭望评论员 | 见微(胡兰兰)
图片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