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江苏苏州:从候鸟变成了留鸟 242种鸟类为吴江生态“代言”

“它的羽毛颜色与树皮极其相似,具有良好的保护色,很难被发现,可以说是深藏不露!”近日,在吴江戗港观鸟点,年近70岁的鸟类摄影爱好者王通池蹲点多时,终于拍到了罕见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夜鹰。

 夜鹰白天栖息时一动不动,再加上伪装性很强的羽毛,很难被发现。

夜鹰白天睡觉、夜晚活动,擅长在夜空中捕食蚊、虻、蛾等昆虫,由于白天栖息时一动不动,再加上伪装性很强的羽毛,它们很难被发现。对于吴江的“拍鸟达人”王通池来说,此次得以一睹夜鹰的身姿,既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也是吴江区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证明。

每天清晨5点左右,王通池就会扛起“长枪短炮”出发。鸟儿的每一次飞翔、每一次跳跃、每一次扑腾的瞬间,都令他怦然心动。“最近我观测到红隼、黑翅鸢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都已经选择在万公堤安家落户,从候鸟变成留鸟,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鸟儿生存繁衍提供了安全栖息地。”王通池说。

鸟儿来不来,关键看生态。野生鸟类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其种类和种群数量直观反映着环境质量。经过近年来的科学保护与管理,吴江湿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为越来越多珍稀鸟类的理想栖息地。蹼鹬、仙八色鸫、紫寿带、铜蓝鹟……近期,稀有鸟类相继“现身”同里国家湿地公园,为湿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同里国家湿地公园观测到的鸟类已从最初的91种增加到了目前的242种,鸟类种数居苏州同类国家湿地公园之首。

近年来,吴江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启动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全力保障生态安全。

今年,吴江正在探索将生态损害赔偿资金运用到生物多样性领域,建成首个生物多样性观测场站,将机器视觉、声纹识别、AI分析等先进技术应用于生物多样性监测。自上线以来,采集数据38927条,累计识别物种162种。同时,吴江还搭建了生物多样性监测可视化平台,可远程查看视频和设备运行情况,实时分析和展示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和成果,全方位提升生物多样性智慧监管能力。

(苏报记者 王英 周悦磊 见习记者 徐璟杰 通讯员 黄栎蓉)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