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大拆大建的步伐渐缓,城市发展将走向何方?百年老火车站开街,重回大众视野;改变“拆迁走人”、尝试共商共建的老旧小区——石榴新村即将竣工交付;重“燃”生机的南京火柴厂探索科研发展道路……近年来,南京在公共、生产、居住等多个场景探索城市更新模式,打造出一批精品工程和典型案例。
事关民生与发展,城市更新下一步如何高质量推进、如何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人居品质、提高群众获得感?近期,我市正式印发《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计划》),旨在充分发挥城市更新行动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助力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获专项“奖学金”,从“试点”走向“示范”
今年5月,财政部、住建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的通知》,明确将通过竞争性选拔,确定部分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特色突出的城市开展典型示范,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中央财政将对示范城市给予定额补助。
南京2021年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通过近3年的深耕,先后推出4批次48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一批老旧住宅区“化身”宜居家园,一批老旧园区激活焕新,一批经验做法被列入住建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向全国推广。3年来,南京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方面,已具备坚实的工作基础,形成有特色的工作路径,有责任在实施城市更新中“走在前、做示范”。经遴选,南京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央财政首批支持城市,获得8亿元中央补助资金。
《计划》的诞生,正是为落实国家、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关要求,科学谋划今后三年城市更新工作,明确重点任务和计划项目,我市同步配套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绩效评价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等三项文件,形成“1+3”的制度体系,打好政策“组合拳”,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供有效支撑。
如果说3年前的城市更新行动是一场尝试、探索,此次发布的《计划》更加注重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将城市更新行动放进城市发展大局中系统研究,以上位规划为引领,紧密衔接“十四五”计划、城市建设计划、水环境综合治理计划等各类行动计划,加强市区协调联动、项目统筹谋划、落实要素保障,保障三年行动有序推进,力争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并为全国的城市更新贡献更多的“南京方案”。
聚焦地下“脉络”,提升城市运行本质安全
《计划》聚焦19项重点任务、204个工程项目,既有地下管网更新改造,也有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老旧片区更新改造,并通过全方位提升常态长效管理水平,不断建立健全房屋安全管理、公众参与等工作机制,切实提升城市更新和城市治理水平。
进入扬子江综合管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根“巨无霸”管道,这是DN1800的应急水源水管,连接城南水厂和北河口水厂。2018年,配合扬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我市同步建设了双向7000米的双舱管廊,这是江南环第一个干线管廊。应急水源水管上方,是通信光缆,还有10千伏的中低压电缆,电力舱里还将“安置”110千伏和120千伏的高压电缆,正在进行入廊施工。
南京市城建集团运营集团管廊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管廊内部配备视频监控、环境监测、火灾报警系统,并试点使用巡检机器人,机器人有红外摄像头和高清摄像头,如发生积淹水等险情,可代替人进去巡检。在扬子江综合管廊,创新使用了音频监测设备来提升管廊运营的先进性和稳定性。记者抬头看去,在管道的“身体”上,每隔10米就有一个圆形的设备,这是高敏感度麦克风,可以准确识别带压管道的异常。比如水管在出现问题前,管道会出现异常声响,麦克风能准确识别,通过AI算法可做出预测;还有骨传导麦克风,贴合在风机和水泵等大型设备上,通过监测设备的振动频率和音量,准确认知设备的运行情况,在设备损坏前做出识别。“以前通过全线铺设传感光纤来监测水管,造价非常高。麦克风系统的成本相对较低,降低了运营成本。”该工作人员说。

在南京城市生命线综合管廊专项平台,可以看见全市管廊总体规划和建设情况,综合管廊场景将扬子江大道、江北新区、南部新城这3个示范片区纳入其中,各种设备清晰可见,比如温湿度监测、入侵报警、氧气浓度、照明控制箱等,工作人员点击“氧气浓度”后,传感器布设的位置一一显示,可看到实时数据。平台还建设了5个创新特色场景:管廊本体结构异常预警场景、管廊设备故障风险预测场景、入廊人员异常行为及非法入侵报警场景、电力电缆故障预警场景和管道泄漏定位及报警场景,结合算法,这些场景牢牢守住管廊本体变形、管廊内部工作人员、电缆故障等多个方面的安全防线。
在针对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行动中,将实现市政管网与环境品质一体化提升。聚焦城市主次干道、重要街巷,推进供水、排水、燃气、供电等管线、设施设备的一体化更新,更新改造老旧燃气管网300公里、老旧供水管网150公里,同步做好杆线归并、综合杆、智慧杆建设,实现地上地下集成化整治,提升城市运行本质安全水平。重点推进干线管廊和南部新城等重点片区综合管廊建设,实施惠民大道综合管廊等5项工程,因地制宜实施缆线入廊,逐步完善综合管廊系统。
聚焦污水管网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长虹路北侧施工围挡内,在司索工的指挥下,一台巨大的吊机正稳稳将一段管道吊起,缓缓送入工作井内。

这是江心洲污水收集系统二通道项目施工现场,在三标段(凤台路泵站至西城路),顶管正在下穿秦淮河。从深度超过20米的工作井望下去,黑色的钢管已被工人接收,接下来他们要对钢管进行焊接。
江心洲污水处理厂是全市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污水处理厂,该污水收集系统规划总服务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150万人。2020年,南京启动江心洲污水收集系统二通道建设工程,共分四个标段,目前穿越夹江段和夹江至江心洲污水处理厂段已建成,凤台路泵站至西城路段、兴隆大街至夹江段正在实施。二通道全长约11千米,建成后,可以让原先的通道“休息”并进行检修,以后两条通道互为备份,从而提高江心洲污水厂网系统运行效率。
凤台路泵站至西城路段设计新建DN2200污水压力管,主要敷设于长虹路、集庆门大街和西城路下方,外径2.2米,总长3.2千米。工程采用的是目前全市口径最大的污水管,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的黑色钢管是外径2.8米的钢套管,内部还要再“穿”上外径2.2米的自锚式球墨铸铁管。在操作细节上,要待钢管下井后,通过内外焊接将钢管一根根衔接起来,顶进完成后,在外径2.8米的钢套管内部做导轨,外径2.2米的管道下则焊接滑轮,再“滑”入钢套管,两层管道间注满水泥浆,相当于用“胶水”牢牢粘住,不留缝隙。
污水管在秦淮河底下7米处穿越,下穿河段长137米,需要使用23根6米长的钢套管,目前已顶进11根,预计下个月底完成穿越。在污水管顶进过程中,凤台路泵站也在新建,由于老泵站规模有限,不能满足二通道的需求,新泵站将配备6台变频泵,经过优化提升的泵站能有效提高功率,自动控制功能更好。
针对城市污水管网全覆盖样板区建设,我市将加强“源厂网河”一体化统筹,全面开展污水提质增效精准攻坚行动,推进滨江、老城、城郊等样板区建设,重点实施江心洲污水收集系统二通道等44项工程,完成120公里污水管网修复,增强污水系统效能。深入开展城市水系综合治理,推动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重点实施惠民河、干河沿暗涵段整治等16个项目,综合提升水环境质量。
聚焦城市生命线,增强市政基础设施品质
依托市级智慧工地监管平台,我市已成功研发城市生命线防第三方破坏平台。记者从南京市城建集团了解到,智慧工地监管平台主要是对市里的重点项目进行智慧监管,为全市七部门提供全链条监管服务,同时依托规划部门地下管线的数字底图,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综合运用各类前端物联感知设备和算法模型,结合管线施工破坏的特点,加强施工过程中对管线的保护,由此开发出城市生命线防第三方破坏平台。在显示大屏上,以一条正在整治的道路项目为例,屏幕上可以看到蓝色的自来水管、红色的污水管和紫色的燃气管,在图上绘制电子围栏,如出现未经报备的机械企图进入围栏内部,就会触发告警,管理人员可以迅速制止侵入。就算机械经过报备,如果到达的不是指定的位置也会报警,以此减少施工对管线的破坏,实现主动安全。在图上还可以看出,管理部门综合运用了无人机、旁站机器人、智能哨兵等各类前端物联感知设备强化现场管理。
防破坏平台主要包含4个模块:防破坏一张图、智慧监测、风险预警配置和综合监管。一张图主要是展示预警的项目,根据省级监测预警指南划分为3个等级,包括近30天的一些预警情况分析。智慧监测展示的主要是智慧工地所有项目视频数据接入的情况,包含项目工程机械的统计情况。风险预警配置针对风险等级能力设置,对一级二级三级预警进行配置,根据施工的破坏程度,决定是以短信还是电话的方式来通知;对各个等级的预警,予以配置要通知哪些人。平台可以自动生成一定时期的风险报告,形成典型案例,供相关主管部门参考。综合监管主要包括四方交底、动土监护、项目管理、预警通知、应急处置、巡检监测6个模块。其中四方交底主要为施工项目建设、施工、监理、管线权属单位提供线上交底服务,特别增加了挖机手交底模块,因为挖机手对管线的安全至关重要,后面动土监护、项目管理等都有相应的具体管理措施流程。
针对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提质,我市将按照安全韧性、绿色低碳、智能融合的要求,高标准开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南京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建设项目,整合构建1个市级监管系统和燃气爆炸、城市内涝、供水爆管等8个专项风险场景系统,同步布设各类物联感知设备,接入实时监测数据,构建风险评估、数据汇聚、预警处置体系,实现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转变。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实施迎江路等18项海绵城市源头减排项目,按照海绵城市要求推进60个老旧小区改造。坚持完善“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深入推进小区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生活垃圾焚烧、转运和回收分拣等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率。
聚焦老旧片区,提高民生获得感满意度
省、市城市更新试点项目——石榴新村A地块工程近日进入尾声,A地块新建6栋建筑,共282套住宅、100个机动车停车位,竣工交付在即,将迎来首批回迁居民入住。
石榴新村在秦淮区小王府巷和秣陵路合围区域内,临近新街口,但是这个小区原先是典型的“老破小”,跟新街口的繁华完全不沾边。被纳入城市更新项目后,经过一场有“温度”的城市更新,石榴新村变“传统征收”为“包容更新”,探索出一条“以原地重建、回迁安置为主,异地置换、货币回购、优先购买原地商用房屋相结合”的新路径。
如今的石榴新村已变身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区。道路铺上了透水砖,路灯、消防、安保等设施安装完成,单元楼门口见缝插针做了一些绿化小景观,每户都有单独的小阳台。地下停车场目前已建设完成,能满足100个机动车停车需求。小区门口分开设置了机动车出入口和自行车通道,贴上了醒目的标识,方便居民停车和入户。地下还预留了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电源接口,便于居民充电。

“之前我家住的是祖传的砖木平房,低矮潮湿,旁边就是‘握手楼’,一年四季不见太阳。”居民罗先生是石榴新村第一个签约并选房的居民,“现在这里变成了市中心的电梯房,我们都盼着早点拿到钥匙住进去!”
10月的午后,秋日的阳光里,市民王小姐正和朋友在位于南湖的文体村前,观赏墙上各种充满“古早”趣味的旧杂志封面;南湖咖啡厅门前,市民李小姐站在老式摩托车前,手捧“2号路”咖啡,让朋友为她拍照;一旁的长椅上,几位老人背靠着店铺的窗子聊天。这是“南湖记忆”的日常。历经两次城市更新,如今的南湖东路,城市烟火气与网红范儿并存。
作为南京市第二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南湖记忆”项目依托南湖东路两侧肌理,在保留现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设施嵌入、文化代入,采用小规模、渐进式微更新手法,最大程度保留这里独特的生活氛围,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的街市烟火气。老式录音机、电视机景观墙前,既是居民聚会聊天的场所,也是年轻人拍照打卡的热门点位。

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南湖东路正在不断扩容, “南湖记忆”三期已进入建设阶段,预计明年建成开放。三期将在一期基础上向东延伸,围绕进入“南湖记忆街区”的主要路口——南湖东路、文体路交界处展开。三期将延续一期、二期对城市街巷风貌的提升整治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补充,开展熙乐汇广场、南湖体育场休闲广场、南湖东路26号及27号、云河北路等的风貌提升和改造工程,丰富视觉元素,强化南湖记忆主题。
针对老旧片区更新改造,我市坚持以“改善民生、增强活力、延续风貌、留住记忆”为目标,重点围绕老城南、滨江、城中、南湖等片区,打造历史文化保护、居住品质提升、文化创意集聚、科技创新引领的综合性更新样板。重点实施160个老旧小区改造、12个宜居社区建设。通过“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留住原住民、烟火气,促进老城文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