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重要力量,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校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贡献智慧和力量。
辅导员职责契合课程思政宗旨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作了明确阐释,包括“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根据《规定》,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等九大方面。可见,辅导员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一支关键力量,处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前沿,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辅导员岗位具备课程思政优势
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特征使然。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在高校内部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管理。这样的角色定位,使得辅导员一方面能够在管理条线的工作中较早地接触和接收到学校在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中的最新政策举措,对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各方面情况较为熟悉;另一方面,也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到院系、专业、课程、教师等情况,以及学生的专业学习、课余生活、思想动态等信息,从而能够更精准有效地解答学生困惑,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辅导员的工作场域特点使然。辅导员的工作场域几乎遍及校园各个角落:在教室听课、检查出勤,在学生宿舍区检查内务卫生、规范用电,作为组织者旁听各类讲座报告,深入食堂、操场、实验室走访调研,通过专业班级QQ群、微信群发通知、征求意见……离学生距离最近,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因而对学生的了解更全面、更深刻,开展价值引导、思想启发、心理辅导的机会更多、更便捷。
辅导员的工作性质特色使然。无论是履行“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等九大职能,还是基于高校教育管理的需要,辅导员一般会长期管理一定数量的班级,全过程陪伴学生从刚入大学校园到顺利毕业。这就使辅导员在教育管理服务学生方面天然具有“全程性”,对学生个体、群体的成长成才经历、路径、特点等信息的实时掌握要比其他教职工更全面、扎实,在定向开展思想价值引领时更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真正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且能达到在日常师生共处中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影响学生的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的精准触达。
辅导员工作助撑课程思政体系
以相关课程教学助撑课程思政体系。辅导员通常兼任相应专业、年级、班级的《形势与政策》课,或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与此同时,根据学校需要和个人兴趣专长,辅导员还不同程度地兼职讲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以及其他公选课或限选课。以课程为纽带,辅导员能够将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专业行业规范要求等融入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将追求个体理想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结合起来,在将“小我”融入“大我”中彰显人生价值。
以日常教育管理助撑课程思政体系。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结合不同形势、不同学段、不同群体,召开主题党团日活动、班级或年级会议,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开展谈心谈话,举办团体辅导,进行家访调研等。在这些融入日常的隐性教育中,辅导员不仅能够将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工作有机融入,而且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化解学生在“第一课堂”、日常生活、交往实践中产生的疑问困惑,为学生的思想成长、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保驾护航”。
以研讨交流评价助撑课程思政体系。鼓励和吸纳辅导员共同参与到研讨、谋划高校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或学院实施细则等工作中来,有助于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确保学校或学院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更具可执行性。实践中,可以通过制度化组织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围绕课程思政教学情况、学生思想动态等开展交流互动的方式,为双方更好地吃透课程思政要求、把握学生学习实际、不断提升思政教育教学质量夯实基础。此外,在评价课程思政实效的环节,辅导员可以将自己掌握的相关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务部门、督导组或课程思政专项评价小组,以便于评价考核小组更全面地了解课程思政工作的实际进展、成效,进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
程智龙 郝晓红(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苏州城市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融入青年价值观引领的路径研究”〈2022SJSZ071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