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以解决当前中小学生“小眼镜”“小胖墩”、脊柱侧弯、心理健康等问题,为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据了解,以“教联体”为载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整合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管护等育人责任有关的各类主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学校、街道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单位等,明确各自职责任务,有针对性地推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突出问题。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
《方案》对各相关部门提出了要求:教育部门负责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引导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和专业指导优势,强化与家庭、社会沟通协作,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宣传部门负责指导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营造育人良好氛围。公安部门负责加强警校协同,联合教育部门开展护校安园、学生交通安全等专项工作,加强校园周边治安治理,支持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网信部门负责开展涉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净化青少年网络环境。卫生健康部门负责会同教育部门做好儿童青少年健康服务,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民政部门负责加强对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关心关爱。文化和旅游部门、文物部门负责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开展实践育人活动。科技部门、科协负责统筹各类科普教育阵地和资源,支持学校开展科学教育。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会同教育部门建立学校校舍、场馆建筑定期安全体检制度,在标准、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消防部门负责会同教育部门指导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对学校周边食品和学生用品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妇联组织负责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共青团组织负责加强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和属地街道、社区团队组织的联动。关工委组织负责发挥“五老”作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宣传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工作。
此外,学校层面,要整合社会资源,用好思政课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丰富学校课堂和课后服务内容。家庭层面,家长要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要带领或支持子女开展体育锻炼、家务劳动、户外活动和参观游览。街道社区层面,要开展各类知识宣讲和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校外活动与锻炼空间、假期管护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育场馆、文化场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校外活动场所、医疗卫生机构、周边高校、周边企业、街道及相关社会资源单位要按照职能职责,结合自身资源特点,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