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乡村是共同富裕的重点与难点。如何在保留乡村特色禀赋、“记得住乡愁”的同时,积极促进农业产业转型、村容村貌改善、农民收入增加,扎实推动乡村共同富裕?围绕着这一时代与实践所提出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江宁区依托山水城林湖泉一应俱全的自然资源禀赋、富集的历史文化遗存、背靠以南京为中心城市的都市圈的超大规模市场,不断优化政策支持体系,以行政村为单位,百花齐放,涌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新典型,初步形成了“全域有景,处处皆景”联网成片的乡村休闲旅游新格局。
东部片区有汤山七坊、紫清湖旅游区;西部片区有生态旅游廊道,黄龙岘、大塘金等美丽乡村和银杏湖、牛首山等龙头景区;中部片区则有湖熟、淳化等打造大都市近郊水乡田园旅游示范区。新时代十年,江宁从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开起步,依托自身区域面积大、经济实力强、山水资源好等先发优势,将乡村建设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有机统筹,从乡村游“五朵金花”,到2023年美丽乡村实现全域覆盖(累计建成1500多个美丽宜居乡村,创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超453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0个,黄龙岘、大塘金、石塘人家等17个乡村荣获中国最美乡村、中国最美村镇、中国休闲田园等国家级荣誉),走出了一条以休闲文旅激活乡村经济、以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江宁新路”。
聚力休旅新业态,探索共富新形态
调研显示,新时代十年也正是江宁区乡村休闲旅游呈现爆发式增长与发展的十余年。从谷里张溪社区的徐家院到江宁街道牌坊村的黄龙岘、从东山街道的佘村到横溪街道的溪田田园综合体、再到“最富烟火气的非遗民俗村”秣陵街道观音殿村,每一个调研点都在深度挖掘本地特色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主题乐园、研学体验馆等面向都市人的休闲旅游新业态,并通过土地流转、民房出租、生态农产品销售、就近就地就业等方式,形成了以土地收入、劳动收入、资产收入等多元化收入体系。
徐家院:打造绿水青山的江畔明珠
绿水青山是江宁区谷里街道张溪社区徐家院最鲜明的标识。江宁河、板桥河两条通江河流穿境而过,牛首山、云台山等山脉绵延起伏,绿水环绕、青山耸翠构成了徐家院休闲旅游发展的生态底色。作为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徐家院先后荣获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宜居奖和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称号,现已建成花卉和蔬菜合理套种的田园花海160余亩,形成赏花经济链,年吸引游客3万余人,成为江宁西部乃至南京南部地区近郊旅游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调研中,在村里经营咖啡馆、精品民宿、特色餐饮店等各色精品业态的商户不约而同地坦言,最初是被徐家院的田园美、生态优吸引来旅游,“结果来了就不想走了”。自2016年起,这些商户陆续自带资金在村里搞起了西餐、草坪婚礼、垂钓、民宿、咖啡等新业态。不同商户间错位发展,“链式”抱团,日接待量最高可达上万人。即使在前几年的疫情期间,每年花田里郁金香花、虞美人盛放的时候,也都会有蜂拥而至的游客前来。一对成都退休夫妻到徐家院旅游,一眼便认定这里就是他们寻找已久的“诗和远方”,与当地村民签订长期租房合同,从此便住了下来。
据村里的干部介绍,自正式入选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以来,围绕“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总体目标,徐家院确定以绿色蔬菜为农业特色,以“渔耕樵读”为院落主题,以“耕读传家”和乡村书院为文化传承的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方案。突出改善村庄生态空间环境,把历史文化融入到乡村空间建设和乡风文明大环境中,一手抓“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打造,发力精品民宿、休闲业态、四季花海“花经济”,一手抓水环境整治,于2014年建成处理能力20吨/日的污水处理设施2座,采用成熟的A²O工艺,因地制宜地建设了一套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管道直通商户和村民家中,真正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落到实处细处,聚焦可持续发展目标,夯实强村富民绿色基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徐家院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张溪社区近年来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余人、经营主体10余家。同时积极发挥农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成立南京溪沚田畔蔬果种植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吸纳周边农户151户,入股面积547亩,年产量1500余吨,销售额350万元,亩均综合增效2000元,农户户均增收1940元,增速高出街道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盘活闲置集体资产4处,打造成精品民宿、文化创意、休闲体验等特色产业,为乡村内生发展提供强劲动能,村集体年均收入稳定在200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双丰收。
黄龙岘:打通环村路,茶乡变“富矿”
黄龙岘茶文化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牌坊村,占地0.91平方公里,茶园2000多亩、竹林5000亩,松林1000亩,绿化覆盖率达到85%。现有住户52户134口人。村庄东邻战备水库,西接牌坊水库,四周茶山,竹林环绕,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转让、租赁、补偿方式,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签订流转协议,累计流转土地约6425亩,用于旅游项目开发。先后获得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等诸多荣誉,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三次专题报道,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效益。
从2013年开始,黄龙岘以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拉开乡村休闲旅游帷幕。尊重村庄原有的生态肌理、环境优势和农业特色,实施房屋改造出新、村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完善等工程。以黄龙岘茶文化村为核心,按照道路二、三级标准,建设100公里的美丽乡村循环线和45公里自行车专用道,并同步完善餐饮、住宿、景观、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建成以千亩茶园观光道、千年古官道、仙林竹荫道、诗画黄龙潭等“四道一潭40景”景观节点和游客接待中心、茶文化博物馆、茶缘阁驿站、黄龙大茶馆、乡村民宿等为业态内容的黄龙岘茶文化慢生活旅游区,构建了黄龙岘“吃、住、行、游、购、娱”的乡村游体系。
座谈中,村民们纷纷表示,随着近年来乡村旅游业的日渐火爆,除了以往的产茶制茶收入外,还多了一份以农房租赁为主要形式的财产性收入。靠出租闲置房屋,每年就可有8-10万的房租收入。近年来,团建、轰趴等消费需求的增长给村里的房屋租赁带来了“面积更大”“院落整租”等投资要求。这也意味着,村民的农房出租合同签订时间更长,一次性财产收入更高,新业态所辐射的面更广。在一家正在装修的村民家院子里,上下三层的居住空间已被分为会议、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不同功能区域,户外还配有游泳池、烤烧区、露营区和亲子滑梯、蹦床。光房屋装修,投资者就已花了百余万,其与村民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期限为20年,每年租金10万元,房屋租赁费用一次性付清。
据统计,黄龙岘村现有52户人家,43户开起了茶楼、餐厅、客栈等特色经营项目,自主创业比例超过80%,创业户年创收突破30万元。村民赖以生存的茶叶,由原来的百元一斤卖不出去到现在千元一斤供不应求,茶叶销售总额平均每年增幅近20%。近年来,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1.8万元增加至10.8万元,同时辐射带动了周边200多名大学生、1500多名村民实现就业创业。
除此之外,黄龙岘村还积极实施精准扶贫。村里兴办黄龙岘手工作坊、成立牌坊村物业公司、每年两季的茶厂招工等,为本地村民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启动“乡村家庭激励计划”,面向村内低保及困难家庭,如“王大哥竹艺”家庭激励案例,以手艺脱贫。据统计,2021年村集体收入约2218万元,每年三个靶向分红2.34万元。
溪田综合体: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溪田田园综合体位于江宁区横溪街道西岗社区。2016年4月,在江宁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江宁交通建设集团、江宁旅游产业集团联合横溪街道共同打造南京溪田田园综合体,综合体规划面积为10776亩,其中农业用地面积合计4980亩,村庄用地面积合计3176亩,山林、水系2620亩。主体格局为“一轴二园七乡村一社区”。“一轴”指以江宁美丽乡村生态循环线主轴为动力;“二园”以溪田农业板块和七仙大福村板块为主要核心;“七乡村”指以溪田田园综合体内的七个乡村:朱高村、陶高村、下泗龙村、乔木山村,龙王村、双槐村、张家村为主体;“一社区”指吴峰新社区。
综合体充分利用“农业+文化”“农业+旅游”等模式,围绕良好的田园资源、农业特色、农耕文化和七仙文化,打造油菜花海观赏区、梯田向日葵观赏区、水稻观赏区,开设了插秧、蔬菜种植、炒茶制茶、磨豆浆等10余种农事体验项目,建设了溪田渔村、彩虹滑草、特种淡水鱼生境馆、萌宠乐园、戏沙池等农业休闲项目,逐步形成集农耕体验、农机观赏、农事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特色体验产业。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综合体成功创建“南京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通过发挥基地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打造具有时代气息、南京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系列样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鲜明底色。自开园以来,综合体在立足园区万亩良田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定主粮生产的同时,依托园区的农业生产和种植优势,拓展研学市场。每年的中小学春游、秋游季,月平均接待周边学校及团体1万余人。
循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的原则,综合体在建设过程中致力带动农民就业创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一方面,村民将土地作价入股,每年可获得700元/亩的固定租金收入。另一方面,综合体与西岗、许高两社区成立的物业公司、劳务公司合作,为村民们提供保洁、保安、农业生产种植等岗位,目前已解决周边200多名农民(旺季达400多名农民)的就业问题,人均年收入增加3万元左右。与此同时,公司还成立了11个专业合作社,面向2074名社员提供技术支持。其中水产养殖合作社的113户社员,均是社区的低保户。大家在合作社的技术指导下,预计人均年收入增长可达10%左右。
佘村:古风焕新颜的休旅网红
东山街道佘村区域面积16.46平方公里,共有6个自然村,常住户996户,户籍人口2248人。隐于乡野、山环水抱、风光潋滟,青砖黑瓦的明清古建筑群与划片成块休闲观光农田相映成趣,集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古民居文化资源为一体。佘村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末明初,佘村曾名龙村,后更名为佘村。村内至今仍存留“古祠、古宅、古树、古花、古塘、古井、古窑”等七古历史文化遗存。作为“金陵古风第一村”,先后获评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传统村落、江苏省省级创业型社区(村)、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省生态文明示范教育基地、南京市水美乡村、南京市美丽乡村特色村等光荣称号。
为了进一步赋能乡村产业、激发乡村活力,该村抢抓全市工会职工疗休养基地建设的契机,创“古风行其野”建民宿基地。民宿群在保留了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融入佘村山、石、田等乡村元素,打造不同主题风格的民宿空间。实际建设中,充分利用佘村集体资产和村民自有房屋,按照“自持、自愿、自投、自营”的原则,鼓励村民共同参与。民宿基地目前规划面积共约2300平方米,经营民宿共9栋建筑,分别是“行其野”7栋,结合佘村“七古”历史遗存,分别命名为青木(喻古柏)、花信(喻古花)、微澜(喻古井)、潭影(喻古塘)、里仁(喻古宅)、贤聚(喻古祠)、岩心(喻古窑),以及“遇见春天”和“山里寒舍”。其中,“遇见春天”可提供餐饮、会议、住宿、娱乐休闲等一站式服务。民宿群客房共37间,床位共52个,房型以家庭套房、商务标间为主。
在开发特色民宿的同时,佘村还紧贴时尚消费前沿,打造6000平方米“放肆露营”基地,充分用好社区“窑厂、乡居、古村、乐园”四类特色资源,共计培育骑行、绘画、文创等不同主题咖啡馆9家,创意餐厅2家,露营3家,杂货铺1家,农家乐10家。非预订一块难买的窑烤面包、山坡上高耸入云的打卡阶梯、藏在村落民居中的小山咖啡,已经成为佘村休闲旅游的新常态。
据统计,佘村年均接待游客30万人次,年均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农家乐经营收入达800万元。据统计,全村居民人均收入从2.8万元/年提升至2021年的4.1万元/年;2022年上半年旅游人次近10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近700万。2022年2月16日晚22:00,央视农业农村频道《我的美丽乡村》栏目特别播出的25分钟专题片——《古风佘村焕“新”颜》,记录的就是佘村休旅富民的精彩蝶变。
观音殿村:最富烟火气的非遗民俗村
观音殿村坐落于江宁西部乡村绿道与银杏湖旅游大道交汇节点,紧邻银杏湖主题乐园和银杏湖国际休闲运动度假区,地势北高南低、两岗一冲。村内水域广布、河塘贯通,塑造了具有特色的田园乡村风貌,先后荣膺2017中国最美村镇宜居奖、省级第一批特色田园乡村、省级三星级乡村旅游点、省级第三批传统村落、南京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这里被游客誉为“最富烟火气的非遗民俗村”。村庄目前常住人口约为151人、63户,总占地面积300亩。删除
据记载,观音殿村建于太平天国期间,距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太平天国年间为躲避战火,有人从扬州逃难至此,开始了六代人的生活,当时整个村几乎被烧毁,村里不少人逃难去了北方,当地只剩吴姓、刘姓两家,往后年代陆续有安徽、河南的村民迁移过来,组成了现在的观音殿村。现在观音殿村是江苏省第三批传统村落。村庄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传说故事家喻户晓、民间习俗丰富多彩、传统手工技艺精湛。
村内保留了原始村庄的自然形态和乡土气息:青砖、白墙、黛瓦、田野间交错的荷塘和一年四季更迭变换的鲜花,构成了一幅静谧的乡村画卷,再现了人们心中的梦想家园。目前村内已涵盖餐饮、民宿、农耕体验、创意文创、非遗民俗、游乐等项目。具体包括:ONEDAY COFFEE咖啡店、有间艾舍咖啡店、田园牧膳餐厅、锦上花土菜馆、蒋阿姨豆腐坊、有邻花间亲子研学教育基地、苎麻编织工坊、一花不染茶空间、艾草文化馆、星空宿泡泡屋、现代农业自然课堂、无动力户外游乐园、玺舍中庭雅苑民宿、非遗聚落空间等。一期老牌业态,二期新增项目京派旗袍文化馆、金陵皮影文化馆等正在建设中。
观音殿村实施“农业+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乡村旅游与当地农业结合起来,带动周边村民销售土特产,增加村民经济收入;发展”农业+旅游+体验”模式,依托景观菜园、四季果园、生态茶园等农业资源,向游客提供采摘、种植等服务,让游客在这里找到“乡俗”“乡景”“乡情”,寻找别具一格的“味道”,留下“乡村记忆”;发展“农业+旅游+文化”模式,开设具有特色的民俗项目,如磨豆浆、打年糕、钓龙虾、挖藕等,引入汉服、漆艺、艾草、中药、针灸等传统文化项目,积极利用元旦、端午、中秋、重阳、国庆等传统节日,开展剪纸、猜灯谜、包粽子、做月饼、打重阳糕、老物件展等丰富活动。发展“农业+旅游+游览”模式,利用村庄错落有致的地形地貌,增加花卉植物,实现一年四季百花争艳,被游客称为“开满鲜花的村庄”。发展“农业+旅游+研学”模式,观音殿自被评为南京市第三批中小学生研学基地以来,共计开展蔬菜种植、采茶制茶、野炊、挖藕、做豆腐等课程10余项,每年接待学生团队5万余人次。还将旅游产品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去,让村民获得了“生态红利”,开起了“农家乐”“小吃店”吃上了“旅游饭”。截至2023年上半年,观音殿村年接待游客达28万人次,旅游收入600万元,先后荣膺中国最美村镇、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省级首批特色田园乡村、省第三批传统村落、南京市第三批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江宁乡村休旅富民、强街兴区的经验与启示
乡村是文明的起点,寄托着人们对乡愁的思念、对自然的渴望、对生态的期盼。乡村休闲旅游的蓬勃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就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过去的十余年时间里,江宁乡村休闲旅游从点上起步到线上展开直至面上覆盖,呈现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而日益多元、不断创新的休旅新业态更是在推动乡村休旅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一是要坚持党委引领、政府主导。党委引领、政府主导是江宁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最直接原因。虽然拥有山水湖林草等众多的生态禀赋与文化资源,但受制于乡村基础设施的滞后,大量的乡村过的是“抱着金饭碗要饭”的日子。无论是黄龙岘村,还是佘村,长期以来,都是因为交通困难无法与外界链接而陷入只能外出务工的贫困之中。直到2013年前后,在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下,江宁区正式启动建设430平方公里“美丽乡村示范区”,才为这些乡村走出贫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如,在2013年之前,虽然拥有独特的丘陵资源,但因为地域封闭、交通落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黄龙岘长期处于自然状态,经济发展落后。只有在区旅康集团的参与和带动下,村企共建,铺起了可直通省道、银杏湖大道的景观大道,并对农房、管网做了硬件上的整修和设施改造,由之才迈上了“金陵茶村”都市生态休闲旅游示范村的先行先试致富路。
二是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基层政府要敢于担当、善于作为。谷里街道以《谷里街道全域乡村振兴行动规划》为指引,以徐家院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为龙头,配合建设金谷田园综合体、张溪全域特色田园乡村组团、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构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新格局。黄龙岘村积极整合外部资源,推动乡村特色资源产业化。如,以村120亩集体茶园作为试点,与南农大茶研所合作,建立种、管、养、采、炒“一条龙”标准化茶叶体系,打造了“龙针”“龙毫”特色茶叶品牌。民宿是乡村休闲旅游的一个基本元素,但只有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吸引外部的市场主体,才能形成一个运作良好的产业业态。调研显示,参与江宁民宿发展的最重要的主体就是各类民营旅游企业。
三是要打造干事创业的人才队伍。作为一种新型业态的乡村休闲旅游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除了丰富的资源、宽广的市场、友好的政策外,年轻化的基层管理队伍同样极其重要。年轻人有更多的精力、更强的激情、更多的创意,才能推动休旅不断向前发展。这一点在观音殿村、佘村的表现尤为明显,其村委带头人都是80后的青壮年。部分人员还是由本乡培育出来的大学生,现在重新返回乡村工作。以观音殿村为例,其居委班子的年龄结构,基本上都是拥有本科学历的80年甚至90后村委,还有人为研究生学历。
表1 观音殿居委组成情况

四是要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江宁乡村休闲旅游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运行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因为休闲旅游首先是一个市场化产业,必须要在理顺利益关系的情况下才能得到顺利推动。调研显示,在这一生态体系中,不同主体扮演不同的利益角色:政府部门在这一生态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公益性的,为乡村休旅提供基础设施、发展规律、市场监督等功能。市场主体的角色是情怀和逐利兼具,从业人员本身是非常看好休旅行业的,同时,在前疫情阶段,在这一行业中也确实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乡村本身的关系比较复杂:一是村集体组织同样坚持公益性为主,采取让利于村民、让利于市场主体的做法,如,黄龙岘村对于村民能够自主经营的农家乐等业态,不与其争利;对于投资大、标准高、收益小的民宿、文化类等新型经营业态,则采取率先进入,做好示范引领。二是村民本身,主要是通过休旅产业发展带来的直接就业机会、空闲房屋租赁、出手生态农产品、获取集体资产分红等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由之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新目标。
调研组课题负责人:
何 雨 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共同富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