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东南大学共同主办,“江宁-昆山”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实践体验基地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创新”主题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东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钟文琪,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林涛,苏州市委常委、昆山市委书记周伟出席会议并致辞。近50位省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就“如何用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讲好讲活‘大思政课’”展开深度研讨交流。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钟文琪介绍,东南大学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勇担高等教育“国家队”使命,将人才培养列为学校的一号工作,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新内容新形式,全面深化校地合作,凝练中国式现代化可知可感的具体化场景,设计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实践体验培训研学方案,构建了贯通教学体系、联通资源支撑与教育机制的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社会重大关切,服务产业重大需求,取得了积极成效。
林涛认为,高校是创新发展的源泉。近些年来,东南大学与江宁区在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产业共荣、载体共建方面的合作持续深化,目前已累计有2万多名东大学子在江宁就业。双方共同搭建的国家级“未来网络未来产业科技园”等一批创新平台,既开辟了校地融合发展新境界,也为江宁的高质量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注入不竭动力。全区高层次创新人才、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的集聚度均位居全省区县首位,区域创新能力也处于全国百强区前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有力支撑。周伟表示,昆山作为全国县域发展的先进典型,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具有基础和条件,也更有责任和义务在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等方面走在前列。新时代新征程上,昆山将进一步加大与包括东南大学在内的全国各高等院校共同创新、协同创新、联动发展,建强用好实践基地,聚焦思政育人、产业发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领域持续发力,携手共创名城名校双向奔赴、共赢共进的新局面。
会议邀请北京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刚,武汉大学思想政治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骆郁廷,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邢纪红做主旨报告,并邀请东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田鹏颖,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其昂,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代玉启,上海理工大学政治与法治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卢岚,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科,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胡汉辉做专家报告。
冯刚以《在场域拓展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为题,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最大场域”,应通过课堂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的“四个结合”,深刻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凝练中国式现代化模式与道路,进而形成系统性、综合性的场域空间,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
骆郁廷从“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权的场域创新”的角度提出,多讲深讲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理论、实践成就、伟大愿景和奋斗精神对于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应从学校场域、社会场域、国际场域和数字场域这四个场域创新入手,讲清讲透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广泛的现实基础和光明的发展前景,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与力量。
邢纪红深度阐述了加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教育对于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意义。他表示,加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教育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内在必然。高校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教育,应注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新时代伟大变革筑牢“四个自信”,以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强化使命担当,运用系统观念全方位加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教育。
田鹏颖建议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本身的思政意义,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未来美好生活而开启的伟大历史进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所提供的中国智慧。
王永贵从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的角度强调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并从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现代化的角度给出了构建“一盘棋”的治理格局、完善治理制度顶层设计、创新治理技术、增强治理能力等具体建议。
孙其昂表示,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的中间环节。在“高校社会”中,学生工作社会关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重要纽带。要深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寻找“学生工作”的学科支撑,建立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社会之间的会通机制。
代玉启提出了“无场域不思政”的观点,并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划分为自运行、依托式运行和泛在化运行三种类型,认为在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创新的走向把握上要抓住“党建引领”“各展其长”以及“显性影响要精准”“隐形影响要精妙”等原则。
聚焦“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卢岚分享了以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研究思考。即,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增强实证研究的预测性,并用好AR/VR技术,着力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在场域数字化中的问题。
陈科以研究生支教团和重庆大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两个案例调研为样本,详细解读了实践育人对于增强学生实习实践获得感、提升学生敬业价值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场域拓展与创新的作用。
胡汉辉就“江宁-昆山”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如何办出高水平的思政育人效果提出个人建议,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给人成长、给人信心、给人方向,帮助青年学生立志“干出世界最高水平的事,为国家把坑填上,把山堆起来,创造新的高峰”。
据了解,“江宁-昆山”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在江苏省教育厅的指导下,由东南大学申报,获2024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立项。该基地旨在与江宁、昆山两地深度联合,广泛凝聚优势资源,打造辐射省内外的“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实践体验基地”。
会议还同步举办三场分论坛。39位来自省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研究学者从“大思政课”建设、“行走的思政课”打造、情感治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等不同角度,为推动思政课创新、提升铸魂育人实效建言献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