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论坛沙龙 > 正文
第六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在苏州举行

交汇点讯 江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11月13日至14日,第六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在苏州召开。聚焦“以江南文化传承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近百位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江南文化研究学者、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就江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路径做研讨交流,从文化角度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献智献策。

活动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

苏州市委副书记黄爱军介绍了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核心城市之一,近年来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苏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润城,不断激发江南文化的当代价值,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2023年苏州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收3467.4亿元。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苏州学”等重大课题研究的统筹推进,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古城保护与更新等项目实施以及《苏州全书》《江南文化概论》等研究成果的推出,均为江南文化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上海是江南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和荟萃地。近年来,上海围绕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持续推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融合发展、发扬光大。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表示,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区域的共同基因,也是链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精神纽带。要充分把握江南文化的内涵特质,大力彰显江南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互交融、相互赋能,努力打造文化赋能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长三角实践样本,为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上海将以深化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为依托,为长三角江南文化的合作互动提供资源、搭建平台,携手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交相辉映的区域文化发展格局。

围绕江南文化传承创新主题,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郭华巍建议,一要深耕历史沃土,挖掘文化底蕴,增加江南文化“动力”。既立足于江南文化的地域个性,全面展示江南文化的整体风貌,又放眼于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的整体宏观,解析江南文化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二要聚合多方力量,开展专题研究,形成江南文化“引力”。充分利用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这一平台,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协同攻关,为重构民族文化传统并使之走向现代和世界提供有益的经验。三要创新文化标识,打造标志名片,展现江南文化“魅力”。深入挖掘江南文化历史资源,撷取江南文化经典元素,解码江南文化基因,全面展示江南文化的魅力。打造鲜活的江南文化载体、江南潮流产品、江南文艺节目等,真切地让江南文化走到百姓身边。

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明世用“灵动的水乡文化”“精致的艺术文化”“时代的创新文化”总结概括江南文化,认为江南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历史之深,不仅赋予江南文化独特的魅力,更象征着一种文化精神、一种生活哲学。论坛聚焦以江南文化传承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时代担当。安徽将在“把握本来”的同时“加强往来”“面向未来”,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活化利用,深入系统梳理安徽文化基因与江南文化基因的汇合融通之处,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创作更多体现安徽文化特色、富有时代气息、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优质文化产品,以文化的薪火相传,凝聚生生不息的中国式现代化奋进力量。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赵金松提出,江南文化作为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承载了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仅仅是重要历史遗产,更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文化力量。江苏作为中华文化、江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近年来以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为牵引,着力挖掘江南文化资源、打造江南文化标识、讲好江南文化故事。赵金松表示,新征程上,进一步聚焦江南文化品牌建设,要以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为依托,进一步深化研究阐释,着力推出一批具有思想深度、理论高度和学术厚度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力;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建设,着眼创新现代表达,积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江南文化内涵场景化表达、感官化体验、个性化定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文化创造力;进一步融入人文经济视角,创造性开发具有江南文化特色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激活文化生命力。

会议举行了新增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任仪式。复旦大学戴鞍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东南大学樊和平教授、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沈松勤教授、浙江大学杜正贤教授、安徽大学沈昕教授、安徽大学江小角教授8位专家受聘成为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委员会新增委员。

会议发布《长三角学术期刊合作联动倡议》。上海市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学术月刊》杂志社副社长,《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主编、编审叶祝弟,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副主编吴玲,浙江省社科联《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主编)董希望,安徽省社科联《学术界》杂志社社长马立钊共同签署《倡议》。《倡议》旨在通过推动学术期刊的合作联动,共同促进江南文化研究的繁荣发展。

上海市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宣传部,江苏省地方志学会,江苏省博物馆学会,吴越文化研究中心,浙江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安徽博物院,安徽省考古学会成为“新增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联盟成员单位”。

会议还发布江南文化研究的优秀论文和著作成果。前期,经过长三角三省一市征集评选,共推荐《江南文化的内涵嬗变与江南形态的历史演进》《江苏地域文化历史演进研究概述》《明清别集的冠首文体》《论民国时期的戴学“升格”运动》等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论文20篇,《江南文化研究》丛书、《江苏十三美》《越地藏珍》《凌家滩与中华文明探源》等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论著20部、“江南第一桥乡 金泽古镇”“大运河”“非入寻常百姓家”“六尺巷里天地宽”等长三角江南文化推介视频20部。相关作品不仅在会场做了展陈,后期还将在“人文江苏”网站做专栏推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笪颖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