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1月13日至14日,以“以江南文化传承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第六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在苏州召开。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的近百位江南文化研究学者、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就江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路径做研讨交流,从文化角度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献智献策。

会议主旨演讲环节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戴鞍钢,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樊和平,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沈松勤,安徽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沈昕,教育部长江学者,苏州大学特聘教授,江苏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吴文化研究基地”主任王卫平分别作主题分享。

戴鞍钢认为,江南文化主要表现为开放包容、崇文重教、务实创新三个特征。他从江南文化的三大特征与近现代江南手工业、江南民族工业、江南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入手,提出“以江南文化传承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时代命题,也是当代江南人的光荣使命”“应该开拓思路,积极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樊和平立足“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大熊猫’”“为中华文脉的传承创新探路创新”“‘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文化响应”“走出‘盛世修典’的思维和话语惯性”几个维度,详细阐述了“江苏文脉工程”的文化战略意义,并就“江苏文脉工程如何为中华文脉做出新贡献”提出了“以时代精神解读激活江南文脉”“以‘文化气象’赓续再造江南文脉”“文化的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的一体化”“扩展江南文脉的效应”“构建人文经济一体化的中华文明新形态”五大课题建议。

沈松勤以环太湖区域经济与文化的互促互融为例,提出“环太湖文化圈”的研究设想,认为“环太湖区域是明清中国一个异常醒目的存在”,可以从明清之际环太湖流域的世家望族研究入手,深入探究蕴藏其间的“再生性的家族文化资本”“再生性的社会文化资本”,进而从“人文经济”的视角探究其“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存权利、以人为本的经济模式”。

沈昕建议,以地理分界为基础,综合考虑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心理等各种因素,建立一个合理的江南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打造出三省一市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江南”高地。自古至今,江南变化的是地理范围,不变的是悠久历史、厚重文化。长三角文化创新共同体建设要注意把握共建原则、坚持开放融合路径、努力构建合作机制、携手推进文化研究、共同打造文化精品。

王卫平认为,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核含崇尚实学的经世致用精神、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中,经世致用精神要求将主体内在道德价值转换为实用价值;批判精神反映了江南文化对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不懈追求;工匠精神锻造了江南人勇于创造、善于创造的创新精神,成为江南地区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强力支撑。
会议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除主题论坛外,还分设了“江南文化传承与人文经济发展”“江南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江南文化视野下的苏州”三场专题研讨会。

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是在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宣传部的统一领导和直接指导下,由三省一市社科联通力合作、共同打造的学术平台,一直致力于整合江南文化学术资源,聚合江南文化研究力量,持续加强江南文化的研究传播,推动江南文化的创新发展,共同打造江南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论坛每年举办一次,由各省市社科联轮流承办,自2019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五届。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