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万千气象看广东丨河源东源文旅融合展新姿

11月14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的“万千气象看广东·百千万工程在行动”网络主题活动进入第四站。中央及省市媒体、网络达人组成的采访团来到河源市东源县。

近年来,河源市东源县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客家文化、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以及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环境,致力于塑造文旅融合新地标,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百年古村华丽蝶变

南园古村位于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坐落于东江河畔。其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和文化历史资源非常丰富,是河源市现存建筑规模大、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古村落之一。其中,柳溪书院、古炮楼、老衙门、大夫第等景点非常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柳溪书院建于清朝道光四年(1824年),拥有讲堂、拜亭、鱼池、照墙、“四福献才图”、走廊、古井、书房等。古炮楼建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是客家人为防御土匪骚扰而建。

古村风貌

古村风貌

近年来,红光村充分利用南园古村历史悠久的古村文化资源,走出一条古村文旅发展的新路子。2023年,南园古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不断吸引有实力的市场主体投资落户。该村盘活闲置资产,成功集约流转17户古民居经营权,引进欧耶咖啡、南园私房菜馆等文旅业态,每年为村集体增收约1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红光村还建设东源县“双百行动”校地合作实践基地,积极争取高校帮扶资源,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聚焦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组织师生团队超500人次,深入东源20余家企业开展专题研修,持续拓展成果转化孵化平台,联合企业共同申请专利超过10项,为企业解决多项“卡脖子”难题。

“双百行动”校地合作实践基地

“双百行动”校地合作实践基地

以“美丽庭院”创建等方式扮靓古村风貌。

南园古村以“美丽庭院”创建等方式扮靓古村风貌。

当天,采访团还走进位于南园古村附近,正在建设的糖巢创客社区,该社区聚焦乡村产业建设,搭建青年创业者服务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将于明年元旦后完工。

“红绿”相映促振兴

近年来,东源县义合镇坚持红色旅游、绿色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不断开发特色的旅游资源,持续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红色是义合镇下屯村最鲜艳的底色,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大革命时期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人民审计事业奠基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阮啸仙先烈的故里。

红色革命旧址闻啸轩学堂

红色革命旧址闻啸轩学堂

义合镇以啸仙故里红色研学区为发展核心,相继推动落地县“百千万工程”干部人才培训基地、粤菜师傅培训基地、观澜民宿、小江湾红色实践基地等食、研、旅、宿产业,有序建设近千亩“啸轩”红茶、油茶种植基地、花海小火车等农文旅产业项目,截至10月底,带动2024年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量达431.66万元,创造经济收益超600万元。

在绿色生态旅游方面,苏家围无疑是义合镇的一张亮丽名片。苏家围是客家围村,位于东江之畔,山水环绕,绿色相拥。这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乡村风貌。

资料显示,苏家围具有700多年的历史,村民均系苏东坡的后裔,由苏东坡的第十一世孙苏天荣的后代在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始建。

苏家围古建筑

苏家围古建筑

苏家围因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而备受关注。这里有18座明清时期的古屋,其中包括5座明朝建筑物和13座清朝建筑物。这些古建筑群展示了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反映了中原贵族大院屋型的传统。

近年来,义合镇以苏家围绿色生态发展区为新增长极,依托苏家围国家级景区特色资源和本地特色农业基础,推动绿美生态和产业经济深度融合,探索打造“灵芝+”产业模式,打造一家灵芝精品民宿、一间紫灵芝种植基地,生产一批灵芝茶、灵芝汤料、灵芝面等农副产品,每年创造经济效益达200余万元。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陈伟峰

责编:周晓雨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