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长征路上向“新”行 · 江西于都︱《告别》牵起万千情

9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开启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扭转了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命运,在地球上留下了壮丽的红色飘带。为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特别报道《长征路上向“新”行》,记者从长征集结出发地江西于都出发,循着红色足迹,倾听历史回响,探寻长征沿线革命老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实践,汇聚起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红旗飘、军号响

子弟兵、别故乡

……

在江西于都河畔的大榕树下,情景剧《告别》一次次上演,重现1934年秋天,红军从于都集结出发时,于都河畔军民依依惜别,“母送子”“妻送郎”“托孤跪别”的场景。

情景剧的260名表演志愿者中70%都是红军后代,寒来暑往,500多场,他们用独有的方式接过老一辈的“精神火炬”。

68岁的志愿者王慧群每次演出都很认真,从着装到动作,她都是全情投入。她的父亲当年就是从这里随红军长征,后来还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她的父亲也是于都河畔为数不多的盼来重逢的一个。王慧群告诉我们,当年,她的奶奶也一定是这样送别她的父亲,因此每当演到母送子这个环节的时候她总是一次又一次红了眼眶。

说起长征精神,王慧群有着自己的理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父辈的使命是从这里出发解放全中国,我的使命就是在这里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这就是我的长征路。”老人的话语中饱含深情,眼中闪烁着对父辈的敬仰和思念。

情景剧只有8分钟,但这背后实则是260余名像王慧群这样的红军后代对长征文化的传承与坚守。因为一份信念,他们不顾严寒酷暑,乐此不疲地为观众重现当年苏区人民送别红军的场景,传播红色文化,这就是他们自己正在走的“新长征”。

这些年,于都全域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让珍贵的长征遗址得到保护利用,融合现代科技与艺术的大型红色文旅史诗舞台剧《长征第一渡》采用话剧、舞蹈、音乐、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讲述了红军战士从于都集结出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淬炼成长,最终迎来胜利的故事,再现那气壮山河的峥嵘岁月。红色宣传志愿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活动,长征源合唱团、宣讲团、演艺团、小红星讲解团四支品牌队伍,分别承担“唱、讲、演、传”的重任,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在于都,人人都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对于幸福的他们来说,早已把长征精神,注入到了自己的血液当中,就像蜿蜒的于都河,一直奔流向前。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