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部敢于担当作为,这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党员干部要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不断增强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的行动自觉。
愿担当是干事创业的“思想先导”。“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抓改革促发展的必要前提就是“愿担当”。在实际工作中,少数党员干部热衷于当“逍遥官”,要么面对老百姓诉求“两手一摊”让其“顺其自然”,要么面对改革发展难题觉得“干多错多”便“佛系躺平”。当前,各项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难啃的“硬骨头”越来越多,不能有丝毫的“迟疑”“观望”心理,更不能有任何的“思维定式”“路径依赖”,要按照顶层设计要求,步调一致、同频共振,树立“敢于涉险滩”“敢为天下先”的“愿担当”心态,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加快推进改革步伐,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不断创造改革发展新奇迹。
敢担当是干事创业的“必备属性”。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坚持原则、敢于斗争。《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各项改革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夙夜在公”的紧迫感,切实做到敢闯新路、敢出实招。牢固树立“为官避事平生耻”的政绩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跳出“舒适区”、勇闯“无人区”,面对矛盾敢于斗争,面对任务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离不开组织作为,必须匡正担当干事之风,要有干事创业“定心丸”,用好考核“指挥棒”,健全“三个区分开来”,“重点关爱”在改革中“闯红灯”“犯错误”的干部人才,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形成担当干事、争先出彩的良好氛围。
善担当是干事创业的“制胜法宝”。“谋好事、办成事,关键在于善不善于担当,本质是能力问题”。没有过硬的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和专业能力,再美好的蓝图,终究只能是“空中楼阁”。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能力不足”的紧迫感,既要经常“充电”“补钙”,更要时刻强化理论素质和知识储备,才能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时,有了“金刚钻”,揽得“瓷器活”,做到“气定神闲”“游刃有余”。要大力弘扬“真调研、善调研”的优良传统,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甘当“小学生”,敢接“烫手山芋”、敢啃“硬骨头”,主动投身在乡村振兴、招商引资等攻坚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寻找善于担当的“锦囊妙计”,更好担负起民族复兴重任。
姚 尧(睢宁县凌城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