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的专业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转化注入新活力。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在长期生产生活和艺术探索中不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了各族儿女的美好精神追求。高校应从内容建设与手段创新两个方面出发,推动民族音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教学中的融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注重内容建设
将民族音乐相关理论知识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民族音乐相关的音乐文化内涵、音乐类型、音乐风格、音乐特点等。在《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中,结合文化因素与社会因素,分析民族音乐的发展演变背景及社会功能;在《口述史理论与方法》《田野调查》中,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与人物访谈,了解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以及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的困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与法规》中,引导学生如何在法律框架下正确传承和保护民族音乐文化。
增设专业特色课,包括《音乐简史与鉴赏》《民族音乐基础理论》《地区民族艺术赏析》,重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意识。以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为主,融入民族音乐作品赏析、戏曲表演学习、非遗展示、创作方法、弹奏技巧、演唱技巧等内容,培养学生音乐编创技能和文化保护意识。同时,结合当地特有的民族音乐元素开设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当地特有的音乐元素,深化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
创新教学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教学不仅要重视内容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也要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师要以更精准的课程设计和高效的教学手段,阐释清楚民族音乐蕴含的文化内涵、精神追求和传承价值,引导青年学生为文化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
开展民族音乐研究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系统研究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历史沿革、文化交流、发展趋势,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学理支持。开展民族音乐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民族音乐作品赏析、创作、表演、教学、宣传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知。开设专项交流培训活动,定期组织学生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人、音乐家等进行交流学习,使学生深刻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创新课堂教学。依托慕课APP、雨课堂、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渠道开展在线教学,激发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借助VR、AR、MR等设备,打造沉浸式仿真教学体验中心,引导学生沉浸式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自觉做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卢妍希(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