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泰兴市延令街道润泰社区联合驻区新联会、群文学会和“润邻心”五美驿站、“红延小站”等多方力量,走进人员聚集场所,宣传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工作知识、社工服务流程,宣讲最新的惠民养老、高龄津贴政策和服务等,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社会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这是泰兴市凸显党建引领优势,探索实施“三链三力”工作法,推动全市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泰兴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张荣介绍,今年来,泰兴市切实加强党对社会工作的领导,全面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坚持抓基层鲜明导向,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完善制度链、做强治理链、延伸服务链,持续增强自治韧性,着力构建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奏响自治强基新乐章。相关做法获得省委社会工作部充分肯定,称赞“带了个好头”。
完善制度链,释放群众自治“新活力”
良好的体制机制是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前提条件之一,泰兴市不断创新方式,通过政策文件厘清不同主体的职能和边界,明确其参与基层治理的范围和内容,确保各个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合法权益得以保障。研究出台《泰兴市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指引》,从操作层面全面规范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自治章程、议事协商、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等基层自治工作标准和机制,不断完善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和工作架构,有效凝聚基层治理多方合力,激发基层治理内在活力,加快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
10月24日至30日,泰兴市举办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通过集中授课,进一步夯实村(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提升基层干部的法治素养和治理服务能力,增强了基层治理工作的规范性,不断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推向深入。
做强治理链,提升共建共享“软实力”
泰兴市委社会工作部通过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指导各村(社区)立足现有基础和特色优势,探索富有时代内涵、群众乐于参与的微自治实践模式。
分界镇滕兴村全面优化“积分制”管理模式,每半年组织道德评议会成员对每家每户的现实表现进行民主评议和量化赋分,年终按分进行物质奖励,不断激发群众参与村级事务内生动力,确保了村规民约落实落地。
元竹镇蒋堡村健全村庄“微自治”网络,构建“村级网事网议室——自然村片区协调室——村民小组议事点”三级网格,推动组内小事随时议、自然片区事务定期议、疑难问题集中议,切实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片,难事大家议,和谐满村庄”。
宣堡镇用好用足村民议事会、治保委员会、调解委员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和反诈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资源,对可能引发的群体性、涉诉信访等疑难复杂纠纷,利用村规民约,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今年以来,有效化解矛盾纠纷50余起,成功率达100%。
延伸服务链,汇聚多维共治“向心力”
泰兴市持续放大基层治理品牌效应,培养塑造了一批特色典型。接续实施“家门口”民心工程。吸收借鉴32个“邻里中心•五美驿站”成功经验,引导并支持14个村(社区)新建或改造综合服务中心,聚焦群众需求,优化志愿服务站、社会工作室、矛盾调解室等活动阵地,着力解决面积不足、功能缺失、房屋破旧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深入推进社区干部队伍建设“青蓝工程”,成功举办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培训班,采取公共基础课、社区书记班、村书记班分类施教、分批授课模式,以化解群众急难愁盼的“高频问题”为靶向,由部门单位合力领题,请“专家学者”协助破题,用“社区答案”示范解题,将学习培训的过程转化为寻求社区治理最优解的过程,呈现出“头雁领航、雁阵齐飞”良好势头。
聚力打造社区治理服务样板工程。延令街道越街社区擦亮“悦来越街”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综合品牌,组建社区“大党委”,发动122名在册、在职党员参与基层治理;打造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通过“以空间换服务”“搭平台引服务”等方式吸纳社区“伙伴”103个;整合“码”上智慧服务平台和“银发无忧”智慧养老平台,构建“社区+网格+志愿者+家庭”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将63名老人纳入管理,提供服务3000余次。黄桥镇永丰社区探索打造“‘桥’见永丰红”党建服务品牌,积极搭建线上“码”上说事、线下“援法议事+三治融合”、广场夜谈等“一站式”服务平台,畅通居民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
(严飞 薛梅萍 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