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文旅/文明实践 > 正文
南京高淳阳江镇一字村举办“文旅童行 携手共进”文化活动

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深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村内儿童全面健康成长,近日,南京市文旅局联合南京云蹊文旅、游子山景区、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在高淳区阳江镇一字村“全年龄段儿童文化活动中心”成功举办了“文旅童行 携手共进”文化活动。

开笔破蒙,点睛启智

随着悠扬的古典音乐响起,以“开笔破蒙,点睛启智”为主题的开笔礼仪式拉开帷幕,众多适龄儿童在家长的陪同下,身着传统服饰,共同经历了这场极具意义的启蒙仪式。阳江镇一字村第一书记吴宇哲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强调了传统文化对于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此次开笔礼活动,能让孩子们领略到国学经典的魅力,开启智慧人生的大门。

开笔礼的第一个环节便是“点朱砂”,礼仪老师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轻轻在孩子们的额头正中点上一颗鲜艳的朱砂痣,一边点一边送上真挚的祝福。点朱砂过后,孩子们来到书桌前,准备进行用毛笔写“人”字的环节。桌上摆放着崭新的毛笔、墨汁和宣纸,在礼仪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有模有样地拿起毛笔,小心翼翼地在宣纸上写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人”字,尽管有些笔画还略显稚嫩,但每一笔都倾注了他们对成长的期许和对做人准则的初步理解。写好“人”字后,孩子们整齐地站成队列,在礼仪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孔子敬礼,孩子们全神贯注地跟着老师的示范,双手交叠,弯腰作揖,神情庄重地向孔子画像行礼拜师。

童心共享,非遗美学

紧接着,来自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的市级非遗传承人钱翠芳老师走进一字村开展了“‘童’心共享,非遗美学”——南京面塑制作活动,此次活动以深受孩子们喜爱的《西游记》为主题,带领孩子们走进奇妙的非遗世界,体验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活动开场,色彩鲜艳的《西游记》人物面塑画放置在展示台上,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西游记》角色仿佛要从台上跃然而出,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在孩子们的热切期待中,钱翠芳老师开始教孩子们捏沙僧泥人。首先,志愿者将准备好的面团和工具分发给每个孩子,钱翠芳老师耐心细致地讲解制作步骤,她先从沙僧的头部开始示范,告诉孩子们如何通过揉圆面团塑造出脸蛋,再用手指按压出眼睛、鼻子和嘴巴的位置,然后用小工具精心雕琢出耳朵和鼻子。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听着,眼睛紧紧盯着老师的双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纷纷完成了自己的沙僧泥人作品,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纷纷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展示。

漆扇雅韵,浸润童心

活动尾声,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漆扇老师罗小唯走上讲台,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孩子们详细介绍了漆扇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从老师的讲解中了解到漆扇不仅是一种消暑纳凉的工具,更是一件承载着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工艺智慧的艺术品。

介绍完漆扇文化后,就开始制作漆扇。罗小唯老师将孩子们带到制作区,先向孩子们示范了整个制作过程。孩子们看得目瞪口呆,迫不及待地想要亲自尝试。罗老师将材料和工具分发给每个孩子,并在一旁耐心细致地指导。孩子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吸取颜料、滴入水中,尽管一开始有些手忙脚乱,但在罗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逐渐掌握了技巧。他们用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在水中调配出各种各样绚丽多彩的图案,然后将漆扇骨架放入水中提起,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漆扇一点点成型,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自豪的笑容。

此次“文旅童行 携手共进”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学习成长的平台,更为阳江镇一字村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一字村将继续秉持“传承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理念,努力打造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讯员:魏宁强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