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被救助鸟类“毕业季”来了,它们为何成了“留级生”?

交汇点讯 又是一年候鸟迁飞季,被救助鸟类迎来“毕业季”。在南京红山动物园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却有十余只“留级生”——红嘴山鸦、黄嘴山鸦、小嘴乌鸦、达乌里寒鸦、渡鸦、白颈鸦等。

小嘴乌鸦

候鸟迁飞季,被救助康复后的鸟类放归大自然后,更容易适应环境、找到自己的同类。前不久,就有一只在该救护中心养病一年的冬候鸟普通鵟(kuáng)康复出院,回到大自然怀抱。

向着镜头直飞的白颈鸦

然而,“毕不了业”的原因不在“留级生”自己身上,而在人类身上。

“它们有教科书一般的共性认知问题。”救护中心主管陈月龙介绍,这些“留级生”很有可能是自幼被人驯养过,有着共同行为表现——不惧怕人,甚至亲近人,但也会攻击人。

面对人类,正常野生动物有警惕心,它们本能地与潜在威胁保持安全距离。这是野生动物在自然界中生存下来的必备技能,也是面对天敌、捕猎时,它们保护自己的方式。

不惧怕人类的“留级生”白颈鸦

违法者偏爱违禁驯化鸦科鸟类,是因为它们非常聪明,但聪明不应该成为人类将其驯养为玩物的理由。

这些“留级生”大多是鸦科鸟类,在我国受到严格保护。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鸦为例,任何相关捕捉、买卖、运输或饲养行为,都是违法的。

经驯化后,它们难以重回自然,因为它们无法识别危险,也无法与同类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

红嘴山鸦的脚环是被驯化的证据

“保持安全的距离能让我们各自生活得更加美好,大家真的爱鸟,不妨拿起望远镜,去野外观鸟吧!”陈月龙呼吁,距离产生美,不仅适用于人际交往,也同样适用于人类与自然界的互动。

好在“留级生”白颈鸦的孩子成功“毕业”了。

在该救护中心,从去年到今年,一对白颈鸦繁殖三窝小白颈鸦。在养护它们时,救护中心工作人员格外小心,尽量不与它们直接接触。最终,这些生长于救护中心的小白颈鸦,成功回归野外。

小白颈鸦行动轨迹

今年,一只小白颈鸦还戴上GPS定位器。从它的行动轨迹能看出,它已成功适应野外环境,能够独立捕食、寻找水源和安全的栖息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春

图片来自南京红山动物园

责编:白雪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