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构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家校社协同育人、大中小学协同发力,着力打造全过程育人“生态链”、全环境育人“生态圈”。

家庭建设:铸魂育人的第一课堂

家庭建设是个人幸福、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新变化,家庭成员的流动性不断增强。因此,在新时代家庭建设实践中,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树立现代家庭观念,深化文明家庭构建,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打造更有品质的家庭生活。

家庭教育是推进以德树人、全面育人的首要阵地,是人最初智慧启蒙和文化开蒙的第一场所,并纵贯人的一生,持续不断地起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融入生活。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

家风是家庭的文化涵养,体现的是家庭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准则。良好家风建设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长远来看,良好风气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长期共同努力。间接来看,良好家风家训能够实现对人的道德情感约束,进而影响其性格喜好和行为举止。隐性来看,良好家风培育良好道德,其影响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价值观。所谓“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家风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起点,是关乎成才与否的关键一环。

思政课建设: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

育人过程和育人目标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若干相互衔接、依次出现而又各具特点的发展阶段。有效推进一体化建设首先要遵循教育规律,把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体现在目标设定、教育过程、评价方式、队伍建设和培养方向等方面。如大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一以贯之的根本方向是强化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和行动自觉。小学阶段应以情感启蒙为主,中学阶段应以强化认知为重点,高中阶段应以明确责任使命为重点,大学阶段应以坚定理想信念为主。

课程是思政教育的基础,在内容上,加强整体谋划,落实课程定位,统一编写理念,深入研究各学段课程结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实现课程教材一体化;在形式上,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关于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要把授业、增智、润心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各学段各类课程的育人资源。如大学的文学、历史、哲学类专业课程可从思想的创新性、文化的开放性、文明的传承性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两个结合”的科学性和必然性。

善用社会大课堂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在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进程中教育者所必备的能力。要把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有机统一起来,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设置实践资源共享平台,以全学段育人总目标为引领,科学设计分学段教育目标任务和资源利用方式,培养师资队伍的进阶式实践教学能力。引导教育主体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实践育人能力。

社会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纽带

作为连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纽带,社会教育是针对全体学习者需求所开展的有目标、有组织、有规划的开放性教育活动,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教育实践中,由于诸多因素,呈现管理分散、资源分散等问题。同时,人们常常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联系仅限于“家校合作”范畴,甚至将其简化为“学校教育”,无形中割裂了社会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联系。要构建完善的社会教育发展体系,进一步明确社会教育的实施路径、平台载体、激励机制,保障社会教育顺利进行。

社会教育也是一门大学问。依托高校设立社会教育学科,不断丰富社会教育的理论研究,完善其话语体系与学科架构。搭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教育网络,打破各主体之间的障碍。学校和家庭应积极为社会教育提供支持,与社会各界协同构建学习型社会,营造浓厚的氛围。

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是有效凝聚各方育人力量的重要举措。政府及相关部门、学校、家庭、街道社区、社会资源单位等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有针对性地推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突出问题,凝聚“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育人合力,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等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保障,提升育人质效。尤其是要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对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关心关爱,让他们在充满爱与温暖的环境中自立自强、成长成才。

沈镱武(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