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汇点讯 11月29日,“智”说长江系列研讨会暨《中小学长江文化读本》发布会在南京金地未来学校举行。
本次活动以“传承·创新·融合”为主题,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扬州大学长江文化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长江文化研究和传播基地、江苏省科技创新智库基地、南京金地未来学校共同承办。

新华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高坡出席会议并致辞。他表示,自2022年以来,新华传媒智库在《新华日报·智库》版及新华报业融媒体平台推出“‘智’说长江文化”专栏,邀请全国各地超120位专家学者共议长江,迄今已发表85篇涵盖历史文化、生态文明等多领域的文章。专栏内容已汇编成册,成为各重点智库在长江江苏段研究成果的权威资料。“此次推出的《中小学长江文化读本》,是新华传媒智库在长江文化传播领域的又一次探索和实践,为广大中小学生呈现了全面、立体、生动的长江文化图景。”

南京金地未来学校理事长杨飞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一所长江边上的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学校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情怀的中国建设者,要做好中国的建设者,首先要了解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我校将以此次研讨会和读本发布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长江文化的理解与应用,通过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使长江文化不仅成为我校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也内化为其精神世界的基石。”


会上,来自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少工委相关职能处室的领导和代表,与多家企业、社区、学校和媒体的相关负责人共聚一堂,共同见证了《中小学长江文化读本》的正式发布。随后,新华传媒智库携手南京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向首批小读者代表赠送了样书。参与编审的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陆和健介绍,该读本由新华传媒智库撰写并经过多所高校学者联合编审,从历史文化、生态文明、工业遗存、绿色建筑、江育未来等五大维度,为广大中小学生勾勒出一幅幅长江文化的壮丽画卷,旨在引导青少年在阅读中感悟长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认同、激发文化自信,为培养新时代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石。


活动现场,高坡还向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十家企业,南京江北新区顶山街道闻涛社区、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新合社区等十个社区,分别授予“长江文化宣传教育实践基地”,此举旨在推动长江文化深入校园、融入社区、联结企业,在新时代为长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主旨发言环节,五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演讲。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彭华安强调,长江文化对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人才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与动力源泉。对此,他提出了几点建议: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多部门间的协同机制;在教育行政部门内设立专门负责课程规划与教学实施的机构;积极探索并创新长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载体与活动形式;建立各种长江文化基地,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深入的学习体验。

江苏省科协调研宣传部副部长杨冬生在发言中分享了关于“江苏科技智库计划”的实践及思考。他详细阐述了江苏省在推进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的主要情况:智库政策制度日益完备;智库的建设体系逐步健全,目标构筑具有江苏特色的“小中心、大外围”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体系;智库的工作成果日益显著,为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杨会峰从建筑领域视角,借助丰富的实践案例多维度分析。他指出,绿色建筑不仅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还能促进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为长江沿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通过融入长江文化元素和特色,绿色建筑还能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为长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他呼吁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传承长江文化的精髓,并积极探索将长江文化与现代科技、绿色建筑相结合,为长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贡献力量。

在江苏凤凰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谷战先看来,“《中小学长江文化读本》这本书就像是打开长江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引领着我们青少年一代,特别是中小学生们走进长江文化历史,感受那份厚重而温暖的文化底蕴。”他表示,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和教育平台的优势,聚焦“长江文化”研学课程内容的深度挖掘,加大课程开发与创新力度,打造一批具有特色化、品牌化、体系化的“长江文化课程”,推动读本发行、服务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

南京金地未来学校学术课程处主任谭邵成表示,南京金地未来学校作为一所高端民办国际化学校,积极参与长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通过组织系列活动如书画展览、实地考察、论坛以及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长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还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学校将继续努力,推动家校合作,让长江文化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教育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男/文 范俊彦/摄影 赵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