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北齐黄釉扁壶 千年前的“胡腾舞”是啥模样?

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得以正式贯通。到了南北朝时期,陶瓷、铁器等商品,就通过丝绸之路被大量运往西域,胡乐、胡舞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黄釉扁壶,留下了这段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痕迹。

这件北齐黄釉扁壶,上窄下宽,两肩各有穿孔,颈肩一周装饰着联珠纹,形似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造型别具一格,而壶腹两面还模印着西域乐舞图案。黄釉扁壶1971年出土于安阳洪河屯村范粹墓,具有西域风情的黄釉扁壶出土于中原地区,让它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河南博物院研究部主任 武玮:乐舞者的形象高鼻深目,戴有一种翻帽,穿的是那种圆领或者是翻领的长袍。当时的人称为胡人的形象,跳的这种舞蹈,包括使用的乐器,可能最主要是来自中亚。

专家介绍,胡腾舞曾流行于北朝至唐代,一般由男子独舞,黄釉扁壶上一名舞者在盛开的莲花台座之上起舞,他反首回顾,右臂高举前伸,左臂下伸掌心向后,双足腾跳,动态盎然。另有三人手持琵琶、横笛、铙钹;还有一人挥舞着双臂,仿佛是乐队的指挥。文物无声胜有声,上演着永不落幕的历史乐舞。

河南博物院研究部主任 武玮:这种题材实际上在传统的中国陶瓷上是没有的。北朝的时期整个社会对它的一种崇尚或者一种喜好,才会出现这样一个题材,整个中西方的交流在深入发展。

如今,河南博物院的创作者,根据黄釉扁壶定格的舞乐图,复原出了“胡腾舞”,作为常设剧目,每一次上演,都像是一场古人与今人穿越时空的欣赏互动。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演员 王璟:我们也是依据一些文献记载,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动作是提臀动胯,是当时的一个胡人的舞蹈形象。还有扬眉动目是我们扁壶上形象的最后一个。

观众 张琳婧:就是丝绸之路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他的舞蹈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一特点,让我们也感受出了古代文化交融的这样一个现象。

(总台央视记者 于飞 艾达 张立雷 王涛 李恩浩)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