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培训之后,田里产量明显上去了,效益提高了30%—40%。”常州市君辰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社员马中法说。之前病虫害导致葡萄收成不稳定,用了很多“土方法”没能解决,直到参加了合作社的专业培训,他不仅学会了病虫害治理新技术,还拓展了销售新渠道。
“田间课堂”传授“致富经”,“组团服务”释放“强动能”。常州市君辰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课堂培训包括网上销售、政策法规、食品安全等,组织农民到外地实地考察学习;常州市金坛区众优家庭农场发展服务中心投入近30万元打造共享直播间,培育“天荒湖”“居多多”等共享品牌供成员无偿使用,对接江苏省互联网协会、大统华超市、盒马鲜生、快团团平台等载体,协助销售农产品超1000万元;新北区新农家庭农场联盟服务中心通过“联盟+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户”“联盟+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合作共建模式,提高联盟服务能力,助推小农户经营与大市场经济同频共振。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常州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蓬勃发展,逐步成为保障农民稳定增收、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并且持续激发这支力量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活力。
据统计,目前常州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近2800家,入社农户51万户,覆盖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多个领域,农民合作社统一销售农产品87.4亿元;录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超5600家,2023年全市家庭农场销售总收入22.7亿元。常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出台《常州市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快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等,下达专项扶持资金超3000万元,2021年创新性开展“双百”示范主体培育工作,并出台《常州市示范家庭农场和示范农民合作社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暂行)》及其认定办法。通过着力扶持一批产业特色明显、服务能力强、示范作用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发展。
多渠道支持下,常州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在广袤的乡村各显身手,让农业有奔头、村民有甜头。主打智能化粮食生产的武进区前黄郭飞家庭农场推出了研学项目,参观内容涵盖开垦、化除、收割等各个环节。通过科技赋能、品牌打造、特色研学课程研发等多种途径,在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针对基础条件较好的家庭农场,常州通过政府牵线搭台,引进第三方专业公司进行市场化开发,为农场量身定制农旅设施、体验项目、研学方案等,有效利用土地及种植资源,积极发展周末经济,提高农业溢价,从而助力农场增收、农民致富。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为乡村产业带来了技术、资金,还带来了人才和项目。溧阳市上兴食田畔家庭农场由返乡大学生汪辉创办,农场种植贝贝南瓜、甜糯玉米、锦绣黄桃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了稻鸭立体综合种养和山地散养林地草鸡等生态循环农业养殖模式,年均总产值200余万元,农场线上销售已占销售总额的80%。汪辉先后被评为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农业乡土人才、溧阳市“天目湖英才榜”乡土专家,农场带动周边农户每年产生劳务收入约40万元,带动3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平均增收30%以上。
聚力打造“新质地、新质能、新质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常州将进一步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雁阵”,汇聚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新力量,通过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迈进,助推全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