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节气将至,螃蟹膏满黄肥,石臼湖东岸,溧水区晶桥镇富财圩片区,成片的塘口水面上,倒映着蟹农们忙碌的身影。优质的螃蟹品质吸引众多回头客,当地养殖户朱水根又迎来一个丰收年,50多亩的塘口面积预计年增收约30万元。
自西向东往上游溯去,一条22公里长的新桥河贯穿晶桥镇,这是富财圩养殖用水最主要的来源。上游是晶桥转型开发的观山工业集中区,过去曾是化工园区,流经此处的河水不但不能用于养殖,还是人见人嫌的“臭水沟”,上下游的“邻里关系”长期处于冰点。
如今,这条河上下游的“邻里关系”终于彻底改变。在众多蟹农忙活的时候,观山工业集中区里,南京晶云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邢业雷却忙里偷闲,在新桥河边晒起冬日暖阳。从“两相生厌”到“共享春水”,新桥河的“换血”重生,见证了小镇发展的“绿色”突围。
一泓好水养出地理标志
养蟹先养水,好水出好蟹。作为富财圩最早一批养螃蟹的人,近20年来,朱水根深知富财圩养殖之路的不易。“那时候,这一片拢共也就百亩左右养殖面积。大家不敢轻易尝试,更主要是没有足够的养殖用水。”朱水根说,百亩塘口全靠远处的三汊河,遇到干旱的年份,还得多加好几级翻水才行。
就在眼前的新桥河水为何无人问津?2005年以前,晶桥还是一个“重污乡镇”,一个市级化工园落在新桥河上游。不仅河水受到污染,只要东风一起,全镇都能闻着“化工味”。总有人调侃,“外出遇到身上有刺鼻味的,估计就是晶桥人。”
痛定思痛,晶桥面临着执着于眼下还是放眼于未来的选择题。2006年,晶桥开始关停整顿化工园。朱水根记得,河水颜色慢慢由黑变浅,空气中难闻的味道也淡了不少。党的十八大后,晶桥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关停搬迁“三高两低”企业,对新桥河水环境进行彻底整治。
“刮骨疗毒”式产业变革,换回新桥河的重生。自那时起,富财圩螃蟹养殖一路高歌,有了新桥河水的补给,短短两三年便从数百亩发展到近万亩,建成了溧水规模最大的螃蟹养殖基地。最让蟹农骄傲的是,近几年“富财圩螃蟹”更是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以前缺好水,螃蟹卖不出价,现在根本不用愁。”朱水根说,富财圩有2300平方米的标准化水产品分拣中心、2200平方米的集水产养殖电商包装展示科研中心,螃蟹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23年,富财圩螃蟹的销售额突破1亿元,300多户养殖户户均年增收10多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000多户村民实现致富增收。
在朱水根眼里,住在圩区的老人家们最安逸自在。家里的田地、塘口全部流转给了蟹农,每年一到分红收租,直接等着收钱就行。过去曾饱受环境污染之苦,临老享到了蓝天绿水的幸福。
腾笼换鸟重塑产业新城
化工产业虽然给晶桥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增长,但更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严重制约了晶桥镇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也经历了关停化工产业后的转型阵痛期。“在连续关停所有化工企业和‘三高两低’企业后,晶桥工业经济必须爬过这个坎。”晶桥镇党委书记胡有亮说,“敢于壮士断腕,晶桥需要一往无前、不破不立的决心和勇气。”
2022年底,晶桥再度迎来转型关键期。镇党委结合区委区政府赋予的健康溧水核心区定位,组织集体调研后,决定聚力打造“生态经济引领、绿色转型示范”新晶桥。老化工园区清退重整,全面招商如火如荼,一场腾笼换鸟的产业转型势不可当。
去年,在外创业的邢业雷回老家晶桥的路上,无意间看到省道旁冒出来的一幢幢厂房。打听才知道,这是晶桥最新规划的南京智慧康养创新园,就在原来老化工园区内。邢业雷主动上门表达投资意愿,与当地党委、政府招商引资、产业转型的想法一拍即合,10月份洽谈,12月份正式落户,今年1月份投产,如今已升为规上企业。
自工厂投用后,招工需求便成了周边关注重点,总有镇上村民骑着电动车成群结队跑来咨询。“目前企业共有员工近百人,超过三分之二来自本地。”邢业雷说,工人平均工资超过7000元,又能在家门口照顾到一老一小,就业意愿非常强烈。
曾因产业“空窗期”而外出打工的晶桥人,慢慢回来了。2023年以来,晶桥将清退企业闲置厂房盘活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盘活低效工业用地316.62亩、闲置厂房超过8.7万平方米。畅达医药、东复华旦、钰林机械、江苏宜嘉等一批优质企业纷纷入驻,不断刷新项目落地投产“晶桥速度”,成为全镇产业转型的“领头羊”、带动就业的硬支撑。
无工不富。锚定大健康产业方向,晶桥的全面招商仍在持续,让有限的土地空间释放更多增值效益,重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新城。
全域协同竞逐生态健康
新桥河上游,一个新兴的产业集中区正在生长;下游,成千上万的村民汲取着一泓好水带来的福利。从绿色生态到优质健康,一条新桥河彰显的全新面貌,已在全镇掀起波澜。
“我从来没想过,芝山村这个空心村,也有成为‘网红’的一天。”溧水东南角,晶桥最偏远的村子,村民李荣七感慨颇多。过去,村里采石场遍地开花,粉尘也随风飘扬,不仅生态环境差,就连农作物也跟着减产,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荒凉景象。“现在不一样了,采石场关停,大家把绿水青山放在了最前头。”李荣七说,从“卖石头”到“卖风景”,自家的农产品销售也跟着沾光。
由于当地土壤硒含量高,适合搞生态农业,芝山村抓住机会打造富硒生态产业园。一张“特色牌”,撬动村民共富路。目前,全村已种植绿色富硒大米3000多亩、特色优质富硒水果500多亩、绿色林下富硒茶200亩。去年,芝山村村集体收入达1200万元,全村村民人均收入38324元。
主打生态和健康,邰村也不甘落后。2023年,南京首个盒马村落户于此,南京普仁有机农业公司开发了1300亩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每天有数万包蔬菜,通过冷链专车当天就能直接运到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城市的百草园、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商超,保证当地市民吃上新鲜的有机蔬菜。这里还是南京首家取得供港资质的本地蔬菜生产基地,每周稳定向香港供应蔬菜,24小时内可达。
从“化工重镇”蜕变为“生态小镇”,晶桥的华丽转型渗透在每一条河流、每一间厂房、每一个乡村。“转型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强镇富民。”胡有亮说,晶桥正因地制宜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将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产业培植相结合,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2023年,晶桥镇获批南京市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同年入选江苏省乡镇振兴示范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