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0.00526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日前,央视科教频道《时尚科技秀》栏目播出了来自浦口经济开发区南京大吉铁塔制造有限公司的特高压铁塔制造技术。
特高压技术是输变电技术的“金字塔”,是中国制造引领世界的一张“金色名片”。日前,记者走进大吉铁塔,了解其如何通过智能制造,成为电能传输的守护者。

年销售15亿元,产品出口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家电网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阿坝—成都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直流线路工程……细数大吉铁塔的项目介绍,不难发现,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国内国外。
1997年在汤泉创建生产基地,2009年,浦口经济开发区转战桥林,大力发展制造业,大吉铁塔响应发展号召,从汤泉街道搬迁至开发区。
多年来,该公司从单一的铁塔加工,向设计、加工、施工一体化方向发展。其涵盖角钢生产区、管塔加工区、镀锌生产区等,具有年生产角钢塔40万吨,钢管塔15万吨,热镀锌60万吨的能力,曾参与“三峡输变电工程”“西电东送”“特高压输电工程”等项目建设。
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大吉铁塔先后承揽了老挝、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埃塞俄比亚、苏丹、乌干达、智利、哥伦比亚等国家的输变电工程项目,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数据显示,去年公司年销售额达15亿元,其中国外占比超过40%。
六轴焊接机器人“出马”,误差一毫米以内
在工艺部负责人张虎眼里,铁塔的制造,就是放样、加工、试装、验收、发货。“特高压铁塔项目经由设计院设计完成后,就来到了我们的放样技术中心,这一环节俗称‘放样’。”张虎说,在这里,技术人员可以在虚拟的三维空间中进行铁塔结构一比一的模型构建。计算机获得各铁塔构件的实际尺寸和构成角度等参数,形成供车间使用的加工工艺图纸。
铁塔制造过程中,许多结构需要通过焊接来实现部件之间的连接,一旦焊接失误,就会带来组装不了的问题。因此,这也使焊接成为铁塔加工过程中工艺关键的一个环节。
走进管塔加工区,车床高速运转、电焊弧光耀眼,智能化焊接生产线引人注目。张虎指着眼前的黄色转盘表示,“这是变位机,根据制定的工艺顺序,变位机可以自动调整每个工件的姿态,保障每个工件达到最理想的焊接位置。”
在减轻焊接工序的人员工作强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焊接质量和生产效率,公司引进六轴焊接机器人自动焊接技术,通过参数化编程和线激光自动识别技术,机器人能够精准识别每条焊道的具体位置,从而匹配合理的焊接工艺,使误差控制在一毫米以内。
超400摄氏度锌液中浸泡,锌层厚度达到上百微米
由于特高压铁塔长期暴露在大气环境中,因此材料的防腐至关重要。在大吉铁塔,每一件塔材都被穿上了一层“防腐外衣”。该公司研发的“五元素合金镀锌”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达到了欧美镀锌标准。
进入镀锌厂区,银白色熔融的锌液在不停翻涌,站在一旁,能感受到热浪袭来。“我们管这个叫锌锅。”大吉铁塔副总工程师王佳介绍,经过酸洗、漂洗、助镀后的钢材被放入锌锅,在超过400摄氏度的锌液中浸泡三到五分钟,使钢材表面与锌液充分接触并发生反应。
据了解,因为铁塔项目所在地不同,对铁塔的防腐要求也有所差异。“一般来说防腐等级可分为C1到CX共6个等级(C1至C5,最高等级为CX),环境越恶劣,等级要求越高。”王佳坦言,在一些沿海地区的工程中,防腐等级要求高,其防腐等级被提升至C4及以上时,也就是钢材表面的锌层厚度需要达到上百微米以上,而C1等级的锌层厚度只需达到86微米。
通讯员:郑仁江、吴晓倩、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