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2022年,新课标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提出了更为明确要求:“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那么,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跨起来?12月2日,人大复印资料学科共建基地校学科建设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南京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与基地学校的老师们齐聚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就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交流分享经验。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尚军在致辞中表示,南京市教科所将基础教育期刊社的智力资源引入中小学校,推动基础教育期刊社与各中小学共建“学科共建基地学校”,为中小学培养一批具有教育家潜质的高素质、研究型教师团队,为中小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基础教育期刊社社长、主编宣小红指出,本次活动是期刊社联结教育教学一线的有益尝试。她说:“希望南京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方面的探索,能对全国的中小学起示范和引领作用,为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出新用途。”
如何“跨学科主题学习”?专家支妙招!
新课标中,跨学科成为高频词,出现近400次。为什么学习需要跨学科?又有哪些可操作路径和可遵循的规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华带来学术报告《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校实践》,郭教授特别介绍了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的“未来小镇景观造型”课程。围绕“改造学校西门绿植景观”这一真实任务,学生参与景观设计、制作的全过程,学习领域跨越美术、物联网、生物、数学、物理、电子等多学科,引发现场教师的探讨与思考。

郭华认为,各学校在落实新课标时,要将跨学科主题学习置于具体的学校、家庭、社区的情境中。因为贴近真实情境,所以可行,也有助于形成多姿多彩的实践样态。她说:“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进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发现问题,然后他通过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去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去完成一个任务或者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很多学校就是变成老师去讲,而没有让学生真正去做。”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是要用实践的方式学,具体落实“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各科老师在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是按照学科知识那样“按部就班”,而是通过自主探究、团队合作的方式等来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北小课间游戏为例,该校在设置游戏课程,就综合了多学科知识,让知识在情境中活起来。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党总支书记余颖进一步介绍:“我们怎么去设计一张海报,才能够讲清楚这个游戏,并且这样的一张海报能把关键的要素很好地去承载出来,这里面其实就是一个语文、美术的跨学科设计。我的设计是不是得到大家的推崇和热烈地响应呢?这里还需要去调研,这个过程又有了我们数学统计等等这些方法的一个应用。就是一个很小的生活任务,让学生去设计大家喜欢又适合课间活动的游戏,这里面就涉及到了各个学科知识的一个学习应用。”

现场,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涵厘清与实践探索》学术沙龙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育学科主编林清华,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院长石邦宏,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大伟,南京市中华中学校长朱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党总支书记余颖一同参与研讨。专家们就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解、实践难点、教师素养提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余颖表示,跨学科主题学习一定要有一个核心的任务驱动,这个核心任务可以是一个研究问题,也可以是一个作品、设计或者创作,跨学科主题学习应聚焦核心任务来完成,这是课程设计的关键所在。
直观高效!20节研讨课分享创新经验
下午,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和南京市中华中学围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主题,为全国的老师们呈现了涵盖各年段、各学科共计20节研讨课,展示了对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实际教学中的思考和应用,为参会老师提供了直观的教学案例和经验分享。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老师安颖莹带来语文“跨”艺术的课《推荐一个好游戏》,北小教师何东带来科学“跨”信息的课《冰的融化》……老师们没有“按部就班”教知识,而是通过自主探究、团队合作的方式等来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知识在情境中活起来。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党总支书记余颖说,“跨学科”学习对于老师们来说,涉及到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对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任务设计的确定,挑战很大。老师们首先要有意识上的认识,“跨”的过程对于孩子的完整发展、知识的整体调取、解决复杂问题等方面,给予了学习经历,是在分科之上的综合融通的运用,也是孩子们创造性学习的一个很好渠道。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杨静老师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题中开展了语文、道法、历史的跨学科学习;南京市中华中学化学老师张彬彬、生物老师任发青共同执教《基于“思维融·创”跨学科教学实践——学科视角下痛风的产生与防治》一课;福建省连江第一中学卓江蛟老师在《家书抵万金——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课中进行了历史与语文的跨学科学习。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大伟表示,此次活动为老师们的科研行动营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教育学术氛围,提升了老师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实现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良性互动,从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推动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通讯员 王海富 唐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