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阐述、一体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那么,我们如何深入、全面、完整地回答好“何为一体化”“为何一体化”“何以一体化”和“如何一体化”这四个根本性问题呢?
何为一体化?
从词义上讲,“一体化”是对资源的再组织、再整合,将原来相互独立的事物或者个体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紧密相连、提升效能、相互支撑的状态。在教育、科技、人才领域,“一体化”具有三个方面的核心含义。
一是实现战略协同。一体化最鲜明的特征是战略上的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指明了战略方向、明确了战略目标、部署了战略任务。
二是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不是要消灭教育、科技、人才的独立性和特殊性,而是要打通三者之间的隔离和堵点,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个良性循环应该是:教育培养人才,人才致力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发展支持教育。
三是发挥倍增效应。教育、科技、人才本质上都是国家经济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一体化”就是要将三者在“创新”这个关键之处有机结合起来,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创新驱动,从而达到“1+1+1>3”的最大效果。
为何一体化?
从人类发展历史看。纵观人类发展史,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程度越高的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越蓬勃。在人的依赖性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互动较弱,人类发展缓慢。在物的依赖性时代,得益于教育的平民化、科技的爆发式增长和各领域人才的喷涌式出现,人类得以划时代地发展。未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真正实现将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条件。
从大国崛起历程看。近代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相继崛起。这些国家崛起无一不与教育科技人才及其一体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密切相关。例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先进的航海技术领先,英国开创工业革命,法国开启启蒙运动等。而美、德、日等至今仍发达的国家,更是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从特定历史经验看。16世纪末的意大利,大学数量占欧洲的三分之一;17世纪的英国,开启了高等教育近代化进程;18世纪中叶以后,法国的教育名家人数位居世界巅峰;19世纪的德国,柏林大学树立了现代大学的完美典范;20世纪以来的美国,率先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长期占据世界名校的半壁江山。在成为世界科技中心、人才中心前后,这5个国家也成为当时的世界教育中心。
从中国现代化历程看。近代中国,许多仁人志士力行教育救国理念。进入新中国,大规模扫除文盲,全党全国“向科学进军”。改革开放时期,第一时间恢复高考,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深化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规律性认识,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力量所在。
何以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内在一致性。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实现人的现代化;科技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途径;人才工作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三者共同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三位一体”的根本逻辑支撑。
相互支撑性。教育是科技与人才的先导,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科技是教育和人才的动力,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才是科技与教育的主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三者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过程中,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
如何一体化?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在这一背景下,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尽早抢占更多科技制高点,必须牢牢抓住政府、高校、企业三个关键主体。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一要强化一体改革。政府应当着眼于一体化的角度,打破部门壁垒和区域阻碍,把各项改革任务不折不扣贯彻好。二要强化政策贯通。横向上,在制定实施教育、科技和人才各领域相关政策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供给“三位一体”的支持政策,打通彼此间要素流通的堵点障碍。纵向上,应确保顶层设计、具体举措、末端配套相互衔接、相互呼应。三要强化组织功能。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系统布局科技创新平台,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
高校要发挥主场作用。对内,要聚焦提升办学质量。在教育职能上,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按照科技创新的新趋势、新动态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在科技创新职能上,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综合研究,将高校打造成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策源地。在人才培养职能上,全面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既立足于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又力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对外,要健全协作机制。坚持“四个面向”,紧密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需求,有序推进教育链与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推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企业要发挥主角作用。一要支持企业构建产教合作系统,推动企业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等教育、科研机构的协同,使外部科研、教育力量为己所用。二要支持企业构建科产共生系统,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决策、科研组织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力量。三要支持企业构建产才融合系统,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授予企业更大的人才自主使用权、评价权,推动各类人才在企业科研生产一线释放才智、贡献力量。
杨芳(作者为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研究员,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研究基金项目〈2024SJSZ0091〉和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SZ20240106〉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研究课题〈HED2024B-0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