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实践基地 > 正文
就业观|优先战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这“一个最基本、三个事关”,把就业的重要性提升到历史性的新高度,深刻阐明了就业与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内在联系,深刻揭示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关系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成色,关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城镇新增就业的主体,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2024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面对当前就业形势,高校要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下好“先手棋”、出好“组合拳”、打好“攻坚战”,全力以赴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充分认识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意义。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进步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是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既是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也是社会的稳定工程,更是家庭的希望工程。这要求我们站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政治高度看就业,从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维度抓就业,从直面急难愁盼问题、关联毕业生前途命运和家庭幸福的民生角度促就业,持续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正确面对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客观挑战。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新时代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稳中有升。但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临一定困难和挑战。从人力资源市场供需两侧来看,供需数量与供需结构均不太匹配。据统计,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教育部在11月14日召开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下称“会议”),对做好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会议提出,要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契机,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大力度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从供需匹配看,行业市场人才需求端与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端存在一定错位,“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从毕业生自身来看,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亟需转变和提升。当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怀有“求稳”心态,考研、考公、考编成为就业首选,“慢就业”“缓就业”现象增多;传统就业能力不能满足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求,毕业生综合素质等亟待加强。

积极探索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高校需进一步提升政治意识,主动担当,做到“六坚持、六提升”,全心全意投入到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工作中。具体而言,一要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就业引领力。将毕业生就业视为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融入党建工作布局,进行统一规划与部署;构建并完善“学校—院系”两级就业工作指导小组,实施“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优化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就业措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二要坚持课程思政,提升就业育人力。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课程思政+就业”的联动育人模式,将思政工作、专业教学、实习实践与职业规划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理想融入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三要坚持调整优化,提升学科专业匹配力。要聚焦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需要,深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持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提升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四要坚持全方位拓展资源,提升岗位供给力。依托“春季攻坚行动”“百日冲刺行动”“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双选会”等活动,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同相关单位建立就业合作渠道、协同打造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等方式,为毕业生开拓和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加强政策性就业宣传引导,鼓励更多的毕业生选择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参军入伍,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五要坚持精准服务,提升就业竞争力。面向学生多样化就业需求,开展“菜单式”就业辅导,组织开展简历撰写、模拟面试等活动,不断提升针对性和有效性。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规划大赛,在以赛代学、以赛代练中,唤醒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持续提升职业发展能力素养。突出服务重点,着力加强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对象的帮扶,优先为该类群体提供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困难毕业生落实好就业去向。强化就业支持保障,优化就业手续办理流程。六要坚持全员联动,提升就业合力。充分发挥学工队伍、专业教师、学生干部、校友等力量的作用,构建全员参与就业、支持就业的工作格局,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高校要始终把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拓展更多有利于发挥其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确保毕业生就业水平总体平稳。

姜彦彦(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委员会专项课题“江苏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分析及帮扶策略研究”〈23FYHLX080〉、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智能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超越与落地路径研究”〈2021SJZDA169〉、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系统论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成效评价研究”〈2024SJSZ0961〉阶段性成果)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