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三化一体”面对毕业生就业新挑战

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对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作出系统部署。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持续保持稳定。然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重塑了当下的职业景观,导致就业体系中的工作内容、工作主体和具体工作方式等发生了改变,并对就业者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路径提出新的挑战。

近期发布的《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蓝皮书》中指出,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1179万人,较2023年同比增长2.7%。然而,随着适龄劳动人口的减少,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就业市场需求呈现出工作岗位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的结构性特征。基于此,高校可通过“院校智化+班级数化+个人优化”的三级就业体系,有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智化院校育人格局,点亮学生就业“指明灯”

以智化为引,深化校企合作。运用大数据分析、AI匹配算法和GPT语言模型等前沿智能技术,实现教育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和融合,共建智能化实习基地,让高校毕业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与企业需求。如上海市某高校打造线上线下互通的数字智慧平台,为毕业生提供了包括“15分钟就业服务圈”等多项服务,让高校毕业生就近得到就业服务。

以智化为导,推进教育改革。借助智能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精准把控就业市场需求,及时反馈就业岗位变化,将企业实际需求融入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方法,确保学生所学契合市场,如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创意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中,孕育衍生出大量新的就业增长点。

以智化为向,达成全员育人目标。运用智能职业规划系统和就业服务平台,鼓励全体毕业生参与,构建院校多层次智能化就业生态,创新育人格局,融合育人力量,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明方向,并为其在就业市场中崭露头角奠定坚实基础。

数化赋能就业服务,撑起学生就业“信心伞”

确立班级数字化就业理念是“核心”。运用大数据收集毕业生信息,形成精准画像,形成个性化职业规划。在个性化职业规划中,精准施策,利用智能技术推荐岗位和提供指导,提高人职匹配度。

实时跟踪精准评估是“保障”。高校传统就业工作举措主要关注在毕业季阶段,这种“末端关注”模式较难适应数智化时代下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需求。因此,要关注求职进度并提供精准分析,助力毕业生调整就业策略。在“知己知彼—做出抉择—确定目标—制定计划—付诸行动—评估调整”等一系列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环节中,凸显数智化赋能就业服务提供科学精准的求职指导,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

量身打造精准服务是“关键”。目前很多高校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科技创新赋能就业工作,提供更加智慧、精准、个性化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与服务。如北京某高校引入AI面试官优化面试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面试模拟和求职决策支持,毕业生可就应聘岗位与AI面试官进行多次AI面试,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求职能力。

优化个人就业素养,筑牢学生就业“压舱石”

教育水平的提高通常与更好的就业结果相关,要加大教育和技能发展投资力度,以适应数字化转型和时代变化的需要。有研究者表示,技术变革将加剧财富不平等、降低贫穷劳动者的薪资,而同时增加高技能劳动者的收入。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不断更新,要求大学生要提升融合创新能力,塑造正确就业观念,理性认知劳动力失业与再就业常态,做好职业规划和准备,适应行业急速变化。无论是新质生产力发展,还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提速、未来产业快速兴起、现代服务业迭代升级,都亟需大量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要求大学生能适应时代浪潮,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和实力。

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改变职业景观的重要引擎,还是创造新职业机会的关键。因此,大学生要善于利用AI工具提升数字素养,积极参加职业提升成长培训,在多行业多岗位展现优势,借助新兴技术增强专业能力和抵御变化的硬实力。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对就业人才提出了学科交叉能力、人工智能专业素养的需求,专业性、技术性和管理性岗位需求更大。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新的变化和需求也在反推高校教育变革,培养超学科、重思维、智能化的新型人才,这也要求大学生多维度优化个人潜能,助力自身立足就业市场。

技术的变革,带来的不仅是外部就业环境和形式的改变,对于高校来说,如何用好用活用足用实人工智能,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力,才是真正要实践的重要课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要与时俱进,解决好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问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对于切实做好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这个重要课题,我们要深刻领会并积极思考应对之策。

姜萌 高永刚(作者单位:河北中医药大学;本文系河北中医学院2022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品格培育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2yb-38〉、2023年河北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题“双创教育理念引领下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cxcyzd-03〉阶段性成果)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