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苏上市公司获批的首期“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下称“专项贷款”)正加速进入资本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6日,江苏共有22家上市公司先后发布了24个回购增持再贷款计划,占A股获批上市公司总数的12.3%;获批贷款金额上限为50.09亿元,占A股总金额的12.9%。
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正式推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截至目前,包括金宏气体、卓易信息、迈为股份、药康生物、光洋股份在内的江苏大部分获批专项贷款的企业已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回购或增持了公司部分股份。由于部分企业的专项贷款资金尚未到位,回购或增持的资金来源既有企业自有资金,也有专项贷款。
记者梳理江苏情况发现,从城市分布来看,22家苏企中,苏州9家、无锡6家、南京2家、常州2家、南通2家、泰州1家;从企业性质来看,获批专项贷款的江苏企业包含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的上市公司,其中民营企业占比高达77.3%;从贷款类别来看,22家江苏企业共披露获批专项贷款24笔,其中回购贷19笔、增持贷5笔;从行业分布来看,化工、汽车零配件、电气设备等行业企业较多;从贷款利率来看,各银行提供贷款的利率原则上不超过2.25%,资金成本相对优惠。此外,苏州企业东方盛虹披露的贷款金额上限总计28亿元,为全国最高,公司三位股东分别获批增持贷。
位于无锡的卓易信息是一家科创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同时也是全国范围内获得专项贷款资金速度较快的企业之一。11月28日,光大银行无锡分行成功向该公司投放了专项贷款。次日,卓易信息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的方式首次回购了公司股份,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和专项贷款。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能够获得首期专项贷款,感到非常高兴。尽管整个过程比完全使用自有资金回购更为复杂,但低利率的资金为公司回购股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有助于促进公司投资价值合理反映公司质量,稳定股价、增强市场信心。她介绍,卓易信息一直在实施针对技术骨干和员工的股权激励计划,此次回购是公司今年的第三期回购,也是首次获批专项贷款。公司计划将此次回购的股份全部用于员工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预计回购数量为68.18万股至136.36万股。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对于稳定股价、提振资本市场具有积极作用。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表示:“2024年以来,虽政策频出鼓励上市公司回购,但A股整体回购规模仍有限,且股份回购对股价支撑效果不显著。同时,部分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低迷,融资能力受限,市场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专项贷款作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长效机制,通过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激励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进行股票回购和增持,能够稳定股价、提升市场信心、改善上市公司融资环境。同时,专项贷款也能引导上市公司树立正确的市值管理理念,优化治理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型企业对专项贷款的申请意愿较高,尤其是有股权激励或增持计划的企业。”光大银行是政策规定的21家可发放股票回购增持贷款的金融机构之一,卓易信息是其在江苏地区进展最快的贷款案例。光大银行无锡分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曹亦辰告诉记者,专项贷款涉及上市公司股票增持或回购信息公告、券商开立专项账户、监管机构备案、银行贷款承诺及贷款发放、向央行申请并发放再贷款等多个环节。光大银行已建立了多维度的风险评估体系,并与各方紧密协调,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同时加速标准化流程的梳理、提高审批速度。
他还提到:“通过这次股票回购专项贷款业务,金融机构不仅获得了与更多优质上市公司客户合作的机会,还为未来深化与这些上市公司的服务层次奠定了基础。我们将继续以‘融资+融智’的方式服务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实体经济客户,助力其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专项贷款资金逐步进入资本市场,市场对于专项贷款的申请门槛、流程简化、落地速度以及鼓励效果提出了更多期待。“从政策出台到对市场产生明显影响需要一定时间,资金的筹集、使用以及市场的反应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随着企业陆续收到专项贷款资金,这一创新金融工具的实际效果将逐步显现。”刘春生进一步指出,推进专项贷款落地,监管部门需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机制,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和监管效能。金融机构要进一步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加快资金投放速度。并且,加强对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的贷后管理和风险监测,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防范信用风险。此外,上市公司也需主动作为,增强对政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回购增持计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作,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推动公司市值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陈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