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以延安精神为引领走好红色育人路

以延安精神培根铸魂、教书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高校要重视对延安精神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实践价值的深度挖掘和活化利用,让延安精神成为广大师生内在的价值追求。

做延安精神的研究者

推动延安精神融入高校育人工作中,要将延安精神的文化内涵、精神追求、传承历程等研究透彻。只有进行彻底的理论研究和资源挖掘,才能真正将延安精神讲深讲透,才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建立长效研究机制。由政府文化工作者、高校专家、社会文化机构代表等组成延安精神专项研究小组,负责对延安精神进行系统研究、挖掘、保护和传播。同时,建立完备的资金保障制度、责任监督机制和人才引进机制。由政府牵头,高校及社会机构积极响应,多方筹措,为挖掘延安精神内涵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以党委书记为领导核心,完善组织架构、明确部门分工,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同时,不断吸纳、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文化研究人才,为延安精神融入高校育人体系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持和智力保障。

确定研究内容和手段。研究小组要深入研究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历史史实,包括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延安人民在革命实践中所积累的思想经验和政治经验,延安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红色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延安精神在新时期、新阶段的新的价值表现和文化引领作用。同时,研究小组要立足全局,从多元视角出发研究延安精神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从文献资料、革命遗址、人物事迹、历史文物、访谈实录等渠道,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将延安精神的挖掘工作做细做实。依托各类人工智能技术、3D打印技术等新兴技术,对延安时期的历史遗存以及存在残毁、缺损的文物和史书典籍进行数字化保护,深入挖掘其尚未被发现的文化价值。

做延安精神的传播者

以延安精神为引领,走好红色育人路,应注重对延安精神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推广,做好延安精神传播者。延安精神融入高校育人体系实质是一个文化育人的过程。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集中反映了学校独特的治学理念和办学风格。因此,高校应注重开展常态化文化育人工作,重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延安精神、红色文化。

在校史馆、展览馆、校图书馆中摆放与延安精神相关的文物展品、史书典籍、经典著作等,为学生进行自我提升和自我教育提供支持。在校文化广场、操场等场域增加一些能彰显延安精神的人物雕像、名人名言展板、宣传条幅等,为引导学生以延安精神为引领,坚定理想信念和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提供支持。在廊道、街区、教学楼宇、墙壁等地方增设能体现延安精神的彩绘作品等,还可以从延安精神中提取一些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红色元素,为校园的楼宇、道路等命名。

依托校报校刊、宣传栏等渠道,宣传延安精神的内涵、价值及其相关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深切感悟延安精神的独特魅力。依托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以精美短文、微电影、纪录片、电视广播、直播教学等形式,传播延安精神相关的内容、活动动态、典型事迹等,加强广大知识青年对延安精神的认同和内化。依托校园网定期发布延安精神融入高校育人活动的公开课程资料、历史视频资料、活动动态、政策文件,同时提供在线答疑、知识问答、资料下载等服务,为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掌握延安精神提供支持。开展“弘扬延安精神”主题征文、知识竞赛、文艺活动等,以及深入延安地区的支教服务、科普教育服务等,在实践参与中提升延安精神的育人价值和育人成效。

做延安精神的推广者

延安精神融入高校育人体系中,课堂教学是关键。推动延安精神进课堂、进教材,才能真正做到启智润心、培根铸魂。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做好延安精神的推广和教学工作,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讲好红色故事、讲好延安精神的文化价值和深刻内涵。

将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坚持问题导向,以学生的内容期待和认知结构为基础,进行精准内容供给。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引入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不畏艰险、不惧牺牲、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引导大学生群体注重自我修养,形成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系统讲述延安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的内在关系和发展脉络,引导学生从动态、发展、全局视角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道理,树立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系统讲述延安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时期和阶段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相关的典型事迹和案例素材,引导学生自觉传承红色基因。

将延安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推动延安精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全过程、全方位,是落实好红色育人工作的现实需要。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张思德始终坚守政治信念,坚持为民族独立奉献牺牲的伟大精神;融入刘志丹坚韧不拔,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将个人理想和追求融入革命事业中的伟大事迹;融入朱德坚持以身作则、无私奉献的革命家品质和家国情怀等。高校要集中挖掘优秀案例资源和课程思政素材,融入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公开课程、专题课程中,切实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实效。

钱 枫(作者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以问题教学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研究”〈项目编号:2022SJSZ0477〉研究成果)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