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智观·数智新实践|人工智能为非遗数字化传承“添翼”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独特遗产和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记忆的见证。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以及传承人的老龄化等问题,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困难,甚至濒临失传的危机。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广阔空间。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将非遗从地域性场景推广至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实现文化的跨地域传播。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拓展了非遗的传播渠道,还有助于推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非遗数字化的效率和质量,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全新的路径和手段。

坚持智能采集,提高非遗数字化采集效率。具体操作中,可利用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技术,自动识别和记录非遗的图像、音频和视频;通过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快速识别并录入古籍文献;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对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进行自动记录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对采集后的资料进行智能分类和标注,提高非遗数字化采集资料的整理和管理效率;利用无人机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对非遗实物和影像进行三维重建,为人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和了解其细节提供便利。

坚持智能分析,拓宽非遗研究视角。利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对非遗相关的历史记载、传说故事等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提取关键词和主题,构建知识图谱,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运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算法识别非遗项目之间的模式和联系,揭示其演变过程。分析结果可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借助人工智能情感分析技术,对采集到的非遗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了解非遗的分布情况、发展趋势、受众群体等,进而客观评估公众对非遗项目的态度和兴趣,基于用户的喜好需求,赋予其个性化算法推荐,方便感兴趣的用户更精准、便捷地找到它们。

坚持智能创新,丰富非遗展示维度。首先,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非遗展示注入新生命。依托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基础数字技术以及2D/3D、VR/AR、元宇宙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非遗的全面数字化演绎。其次,构建多元化非遗数字展示体系,涵盖短视频视觉化展示、虚拟展馆、元宇宙等多种展示形式,有效重塑非遗体验场景,提升真实性与互动性。最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有助于进一步加深观众与非遗的共鸣,增强交互体验与感官感知。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数字化展示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不仅拓宽了展示维度,更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路径,让非遗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坚持智能引领,提升非遗传播国际视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助力非遗传播的全面升级。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大幅提升非遗在社交媒体的曝光率,通过优化内容创作与传播策略,增强非遗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及影响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还有助于非遗跨越国界,打破语言隔阂,实现多语种传播,吸引世界各地民众关注,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数字桥梁。数字化展示与社交媒体的推广,可显著提升我国非遗的国际影响力,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从这一角度而言,人工智能技术为非遗“走出去”开辟了新路径,不仅加速了我国非遗的国际化传播进程,增进我国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国际话语权与全球影响力,也为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载体和渠道。

坚持非遗智慧,筑牢非遗保护屏障。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识别、分类非遗元素等具体应用中的精度提升,充分发挥好人工智能技术的正向作用,让人工智能技术切实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助力工具,使非遗更加深入人心。砥砺深耕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传播中的应用,有效解决数据资源有限、文化理解浅显的问题。不断丰富非遗数据库,不断强化人工智能对非遗内涵的深度把握和理解,让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传播非遗的有力工具。着力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非遗传承深度融合,破解技术普及与培训难题。鼓励非遗传承人拥抱新技术,通过专业培训,使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中发挥最大效能。有效防范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法律伦理挑战,确保在尊重非遗原貌的基础上开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非遗为纽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活力,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提升了采集、分析、展示和传播的效率,还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智能采集技术,非遗数字化效率将大大提高;采用智能分析,可进一步拓宽非遗研究视角,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持;智能展示创新了体验形式,丰富了非遗展示维度,增强了互动感;智能传播则提升了非遗传播的国际视野,增强了非遗的全球影响力。然而,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中也面临诸如技术挑战、数据资源限制、文化理解浅显等问题,需要在提升技术精度、丰富数据库、加强非遗传承人培训、推动创新传承与技术应用的深度融合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把牢方向、守牢底线,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焕发新活力。

沈燕琴 邓琬珺(作者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本文系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教改课题《AI大模型融入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交互设计〉课程为例》〈GZND2325208〉研究成果)

责编:笪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