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智观·数智新实践|深化“人工智能+思政教育”改革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探索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之道,推动思政教育从传统教育模式逐步转向“智能思政”和“精准思政”教育模式,为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相互赋能、深度融合,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强化价值引领。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应注重强化价值引领,保障融合实践育人工作的有序推进。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正确把握“人工智能+思政教育”的现实价值,始终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以理性平和、客观公正的心态投入思政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坚持党对教育工作和“人工智能+思政教育”融合实践的全面领导,成立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协同参与的融合实践工作小组;明确责任管理体系和实施方案,在课堂教学、环境建设、资源投入、评价体系等方面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凸显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育者在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内在统一,自觉以正确的数智化育人意识和数字育人能力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把握各类数字培训、教育研修、理论考察等契机,不断提升数字媒介素养。凸显学生在融合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高校思政教育者应依托日常课程培训、活动组织等方式有效引导学生积极适应、融入数字思政教育教学中,提升智慧思政的教学实效。

做强内容建设。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其关键在于内容建设。要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打造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完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重点在内容建设方面下足功夫,绘制完备的数字化思政育人知识图谱。一要强调思政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将网络中能够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之间,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党的战略部署、方针政策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之间诸多关系的重要内容融入教学实践。例如,各类时政热点话题、前沿科技、最新的政治理论与思想成果、最新的法治知识等。二要强调思政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智化平台强大的信息供给、信息关联、语义生成能力,将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哲学观念、道德法治、党史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均融入课堂,以便帮助学生建构更完备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框架。三要强调思政教育内容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独特的内容呈现手段,以多模态的技术手段将思政课讲好讲活。四要强调思政教育内容的个性化。借助数据关联技术等,精准掌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推送符合其内容期待和学习需求的思政内容,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抓牢课堂教学。依托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兼具思想性、教育性、时代性、个性化的思政课程体系,是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重中之重。其间,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最为关键的一环。高校应主动抓牢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在更高起点上聚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如依托慕课、网易云课堂、雨课堂平台等,打造集教学资源、内容呈现、考核测评、管理服务、教学互动于一体的教学平台,大幅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依托VR、MR、AR等技术,创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现实虚拟相融合的多元化思政教学新场景;依托智能推荐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开发智能学情系统,动态收集学生行为数据、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水平、兴趣爱好等,并同时依托强大的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各类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进而制定出更具个性化、精准性的培养方案;灵活应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探究式、角色扮演型、联结变通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课堂的讨论、分析、互动中,拉近学生与思政课堂教学的心理距离。

重视环境育人。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除注重课堂教学外,也要注重以更广延、泛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创新,提升思政育人实效。为此,高校应注重加强数字治理,努力破解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改革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数据质量良莠不齐以及算法缺陷等问题;制定严格的数据监管与信息保护机制,建立健全数字伦理机制、预警机制、问责机制,确保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和思政教育平台的合理利用。还要重视教学实践。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教育活动,普及党史知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等。思政教师可依托短视频平台和公众号平台,以碎片化、多模态的教育教学方式适时推送并正确解读青年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政策信息等,于潜移默化中强化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此外,还可根据学校的现实条件,因地制宜打造数字展厅、在线图书馆、网络思政工作平台等,及时分享、传播与思政教育教学相关的工作动态、政策文件、精品微课等,持续拓宽思政育人场域。

王 飞(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医学院)

责编:笪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