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今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当前,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育模式,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应当把握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机遇,与数字技术创新性融合,推动教学模式、资源平台、队伍建设等内容优化升级。
赋能教学模式升级,打造数字化“大课堂”
课堂教学是“大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场域,数字化赋能教学模式升级,能够构建高校“大思政课”课堂教学新形态,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虚拟与真实相结合的数字化“大课堂”。
一是革新课程教学,站好校内思政“小课堂”。依托数字技术不断优化高校“大思政课”课程教学的教材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主渠道教学系统,通过人工智能与算法技术深刻把握学生认知水平、行为偏好、学习习惯等个性化特征,对课堂教学对象刻画精准的数字画像,形成专属的知识图谱,提高教育供给的精准度。二是优化实践教学,联动校外社会“大课堂”。数字技术可以拓宽实践教学的时空场域,可以利用VR、AR等数字技术搭建高校“大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突破时空限制,还原历史场景,与英烈“对话”,与历史“交流”。通过数字技术将实践教学基地的红色资源、先进人物、文物史料等教育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拓展实践教学空间。三是创新网络教学,升级网络育人“云课堂”。数字时代,要推进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与网络云课堂三种教学形态的有机统一,帮助高校思政课教师树立“互联网+”理念,坚持“内容为王”,强化“问题意识”,形成“用户思维”,高质量制作微电影、短视频、动漫等在线教学产品,综合运用微课、慕课、直播等线上教学形式,提升“空中课堂”教学效果。
赋能教学资源共享,搭建数字化“大平台”
思政课教学资源是支持“大思政课”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支持系统,通过数字化的资源整合、资源共享、宣传教育等方式,挖掘数字资源在高校“大思政课”教学评一体化中的价值,搭建动态更新、共建共享的数字化“大平台”。
一是依托数字优势,创建教学资源“新平台”。发挥数字化的资源整合功能,积极建设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提升思政课教师备课、研修、培训的质量。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网络支持系统等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一个集学习、研究、交流、互动于一体的数字化教研平台,拓展教师数字研讨空间,升级教师数字教研模式。二是挖掘教学素材,建设资源共享“智平台”。善用数字技术将教学素材进行数字化转化,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加强思政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实现高校思政课权威课件、讲义、试题等优质教学内容的共享。建设数字化、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案例库、教学重难点问题库等思政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三是繁荣网络文化,打造教育宣传“云平台”。利用网络思政的数字矩阵与媒体矩阵,制作以高校“大思政课”教学为内容的视频、音频等作品,推动网络教育宣传云平台的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打造网络互动空间,通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网络文化活动,不断增强网络思政育人实效。
赋能师资队伍培养,构建数字化“大师资”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师资队伍是建设好“大思政课”的基础条件。当前,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师资队伍培养,是推动构建高校“大思政课”数字化“大师资”的必然要求。
一是强化数字意识,成为数字伦理“守护者”。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从五个维度对教师数字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校“大思政课”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教育主体要强化数字意识、增强数字意愿、提升数字素养。另外,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强化对高校“大思政课”师资队伍的数字伦理教育,引导其正确履行数字社会责任。二是提升数字技能,举行队伍研究“大比武”。通过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活动等方式,全面提升高校“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等方面的数字技能,借助队伍研究“大比武”来搭建线上队伍研究平台,通过优秀工作案例征集等活动,深入研究高校“大思政课”数字化建设规律。三是依托网络共享,开展线上名师“云授课”。运用数字化手段,依托互联网的共享功能,建设高校“大思政课”师资队伍共同体,将不同学段、不同部门的思政课教师以及党政领导、先进模范等担任的思政课兼职教师整合起来,通过在线会议等手段开展线上名师“云授课”。
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是突破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局限的关键环节,要将数字技术与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智能化、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场景的构建,推动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建设,不断提升高校新质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李 雍(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林业大学基地、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育现代化实践研究专项课题“数字化赋能高校‘大思政课’教学创新与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4CXJG074〉、2024年度南京林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