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在网上看到这类现象:为防流浪汉聚集、露宿,城市立交桥下浇筑了水泥锥;某地社区为“创卫”,“禁止”村民在房前屋后种蔬菜、随意养鸡鸭鹅;环卫工人应要求,在高温天气用抹布擦导流线;城市街面门头统一了牌匾,抹杀了店面个性和辨识度。凡此种种,让人感觉保了“市容”、丢了“包容”,有了“面子”、失了“里子”,让人不敢苟同。
城市发展不能为了市容,而丢掉了包容。以整治市容、村容为例,浇筑了水泥锥,看上去市容整洁了,却给群众乘凉休息带来不便;禁止村民种菜养鸡,“新农村”模样有了,但给农民节约生活开支平添阻碍;环卫工人抹布擦导流线,道路美观了,但却让工人太煎熬。这些做法,一面损害了大家利益,一面却又打着“为你好、为大家好”的旗号,实在让人如鲠在喉。
本来可以人性化、灵活一些,却非要偏执一端、机械刻板地去执行某些要求、任务,结果适得其反,引起群众唾弃、舆论反弹。以屡屡发生的统一店招为例,如果城市管理者克制自己拍脑袋决策冲动,多征求商户、群众建议,给不同意见多些“包容”,恐怕不至于出现街头统一的“殡葬风”店招,而有损“市容”。“市容”“包容”并非不可兼得,只是更加麻烦,更要费心费力,也更加考验城市治理者的态度和智慧。如果只是粗暴解决问题,简单是简单了,但在“市容”“包容”之间“二选一”,无论怎么选,方向都是错误的。
眼下,越来越多城市意识到人口的重要性,但城市吸引人口,既拼“硬”的基础设施、就业机会,也比“软”的发展理念、城市温情。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可感可及的“市容”固然需要保护维系,但给更多奔波、寄居于此的普通人以尽可能多的“包容”,也应当是彰显城市格局的应有之义。城市,有“容”乃大,有“容”才有大格局,这个“容”是“市容”,更应是“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