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江东时评 | 要市容,也要包容

最近,常在网上看到这类现象:为防流浪汉聚集、露宿,城市立交桥下浇筑了水泥锥;某地社区为“创卫”,“禁止”村民在房前屋后种蔬菜、随意养鸡鸭鹅;环卫工人应要求,在高温天气用抹布擦导流线;城市街面门头统一了牌匾,抹杀了店面个性和辨识度。凡此种种,让人感觉保了“市容”、丢了“包容”,有了“面子”、失了“里子”,让人不敢苟同。

城市发展不能为了市容,而丢掉了包容。以整治市容、村容为例,浇筑了水泥锥,看上去市容整洁了,却给群众乘凉休息带来不便;禁止村民种菜养鸡,“新农村”模样有了,但给农民节约生活开支平添阻碍;环卫工人抹布擦导流线,道路美观了,但却让工人太煎熬。这些做法,一面损害了大家利益,一面却又打着“为你好、为大家好”的旗号,实在让人如鲠在喉。

本来可以人性化、灵活一些,却非要偏执一端、机械刻板地去执行某些要求、任务,结果适得其反,引起群众唾弃、舆论反弹。以屡屡发生的统一店招为例,如果城市管理者克制自己拍脑袋决策冲动,多征求商户、群众建议,给不同意见多些“包容”,恐怕不至于出现街头统一的“殡葬风”店招,而有损“市容”。“市容”“包容”并非不可兼得,只是更加麻烦,更要费心费力,也更加考验城市治理者的态度和智慧。如果只是粗暴解决问题,简单是简单了,但在“市容”“包容”之间“二选一”,无论怎么选,方向都是错误的。

眼下,越来越多城市意识到人口的重要性,但城市吸引人口,既拼“硬”的基础设施、就业机会,也比“软”的发展理念、城市温情。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可感可及的“市容”固然需要保护维系,但给更多奔波、寄居于此的普通人以尽可能多的“包容”,也应当是彰显城市格局的应有之义。城市,有“容”乃大,有“容”才有大格局,这个“容”是“市容”,更应是“包容”。

责编:袁媛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