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乡村振兴 > 正文
南京种粮大户:田越种越多,秋忙时间却变短了

记者昨天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我市秋收工作已全部结束。盘点秋收,不少种粮大户感慨:“田越种越多,秋忙时间却变短了。”

近日,在南京新农集团所属南粮集团灵山粮库内,一辆辆运粮车经过抽样检测后有序排队卸粮。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12月11日,记者走进高淳区陈福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大米加工车间,生产线上机器轰鸣,金黄色的稻谷经过脱粒、压缩等流程,变成一袋袋新鲜大米,即将“飞”向市民餐桌。

据悉,今年该合作社在高淳和溧水两区共种植1.2万亩水稻,11月底全部收割完毕,目前小麦和油菜的播种工作也已完成。

“如今农机装备越来越先进,万亩良田只需不到20人就能管理,如果按同样规模的农田来算,秋忙时间比12年前至少缩短了一个月。”看着高速运转的大米加工生产线,合作社理事长陈福明感慨道,12年前合作社种植面积仅有300亩,秋忙期间需要7—8人管理,现在合作社的种植面积扩大了40倍,秋忙期间人数却不超过20人,真正秋忙的时间却比原来还短。

陈福明介绍,现在合作社拥有7台收割机,1.2万亩水稻仅需40天就能收割完成。此外,合作社购置了数字烘干机,日烘干量达350吨,比原有的老式烘干机快了6倍,还可以实时温度报警,仅用一部手机就能管理。“就拿烘干来说,如果没有机械烘干,就要看老天的‘脸色’晒粮,不仅费时费力,损耗还大,仅这个环节就节省至少一个月。”陈福明说。

秋忙时间变短已是常态。在江宁区太和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1500亩水稻大田的秋忙也已结束,合作社负责人李运东正和社员们利用冬季时间对田块和沟渠进行整改。李运东表示,今年秋收期间土壤墒情比较大,雨水较多,加上部分水稻倒伏,收割速度比往年慢了40%,但在无人机、智能烘干机、精量播种机等智能设备的帮助下,秋忙其余环节作业效率提高了近三分之一,抢回来10天左右的时间。

秋忙时间的缩短,与我市近年来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密切相关。截至目前,全市域内永久基本农田183万亩中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30多万亩,占比达73.8%。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小田变大田,土地更平整,更方便机械化种植,为抢抓农时赢得关键时间,农民种田也愈发有底气,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南京稻麦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以上,全市主要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