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渐深,伴随着农机的隆隆声响,太仓东林村完成了最后一批稻子的收割扎捆。田间地头里没了频频“出圈”的金黄稻浪,但村里的人气却丝毫未减。
稻田间,“文明号”与“振兴号”穿梭驶过,带领游客们搭乘一场文明实践之旅;乡村振兴学院里,宣讲实践活动场场爆满,为研学成员充电赋能;东林佳苑的居民也“步履匆匆”,忙着给花施肥、赶着学唱沪剧,在一项项文明实践活动中各得其乐……
从普通村庄到全国典型,短短十几年间,东林村立足乡情实际求新求变,不仅创出了产值超8000万元的农牧循环产业链,更靠前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创新建设举措、创优治理模式,在沃土里开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零碳村镇示范村”“江苏省文明村”的文明之花,写下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建设的“东林答卷”。
生态绿铺底色
绘就文明“双循环”
11月底,村落里弥漫着阵阵酒香,从东林站登上“文明号”田园新干线,透过车窗,田埂边一排排油桶大小的“大圆包”格外瞩目,连成一道独特的白色风景线。
“这些‘秸秆包’是我们村的网红景点,每年都有游客专门来这儿打卡出片。”太仓市味稻东林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蔡蕴芳一边介绍着打捆、包膜的过程,一边笑着讲起“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一片田”这个家喻户晓的“东林故事”。
稻麦收割完后,秸秆被打捆、包膜,送到饲料厂里做成饲料;湖羊吃完饲料后产生的粪便被收集起来发酵堆肥,实现“过腹还田”,供给新一轮稻麦种植。靠着这套“变废为宝”的生态农业模式,东林村不仅摘掉了曾经的“贫困帽子”,2023年以3311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更实现节省化肥用量30%,在“苏南田野”育出“东北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至3%以上。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东林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谐并进的同时,“农业农村现代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文明理念也因一个个“看得见的变化”而愈加深入民心。
“秸秆做饲料比焚烧好、羊粪做肥料比填埋好,这些好处老百姓看得见,也打心眼儿里认可,我们要用好这个优势,带动实现更普惠的价值。”在东林合作农场的“睦邻花海”,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讲述起“一朵花、一笔钱、一幢楼、一片绿”的“睦邻新故事”。
依托东林村农文旅产业优势,村委会雇佣生活条件困难的村民管理“睦邻花海”,教授采摘、烘干、包装技术,制成的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市场;花海产生的收益,与村扶贫帮困基金、公益租赁收入等一同组成“睦邻基金”,反哺困难群众。
除了扶贫帮弱,基金也用于“睦邻楼道”积分奖励,每季度对楼幢环境、乡风文明等进行考评,带动人居环境整治;以楼幢为单位,组织开展“睦邻花坛”育培活动,带动村民从“毁绿种菜”到“修绿养花”,有价值、有特色的花卉还将推广至“睦邻花海”种植、销售,形成新的循环模式。
一老一新两个故事,映照出东林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体发展的和谐图景。一方面,农文旅产业优势为推进共同富裕、宣贯“三农”思想、普及生态理念提供了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村民们也愈发解放思想,主动担当起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持者与践行者,共同推动“文明东林 幸福之村”始终靠前一步、行稳致远。
以“绿”为笔,东林村的文明故事还在持续写就。依托上海同济大学、苏州农科院等大院大所打造“名人水街”,7.3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清澈见底,不仅以生态沟渠、生态滤地等工程让农田喝上“纯净水”,还以江南农耕文化为底色,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沉浸式文明街区,绘就可观可感的“生态东林”。
从“一粒稻米”出发,提高农业品牌文化附加值。与中科大、硒谷科技合作开发“富硒农产品一体化”项目,培育涵盖富硒大米在内的多种含硒农产品,打响东林生态农业知名度;围绕乡村振兴主题,依托“大一点的仓”“农耕研学基地”等载体,推出“稻米的一生”等研学类文明实践之旅,带动农文旅融合再度升级。
在践行低碳发展理念上走在前、做示范。今年6月,东林村获评“中国零碳村镇示范村”,通过大力开发乡村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4.3MW的分布式光伏在村民的支持下正不断“进村入户”,串联起饲料厂、肥料厂、养殖场等多个生产场景,进一步擦亮生态文明底色,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东林样板”。
党建红强引领
文明阵地再升级
“今晚沪剧放《卖红菱》,咱们早点来找个好位置。”“您好,我想申请办理下就业创业证。”“三楼的儿童天地新到了一批绘本,放了学可以带小朋友来看看。”……在东林佳苑,一幢坐落在小区中心的三层小楼,成了村民们有口皆碑的好去处。
在东林佳苑驻地办公的两年多时间里,工作人员赵寅亲眼见证了这座三层小楼的不断升级。多年来,东林村以“党建引领+一核多元”为抓手,创新联合各类基层阵地资源,推动打造“党群服务+精神文明+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综合体。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涵盖理论宣讲、教育、文化、科技与科普、健康与体育等服务平台,年均开展90余场文明实践活动;便民服务中心覆盖人社、残联、民政、退役军人事务等七大板块93类服务事项,满足各类群体的日常办事需求;党群服务中心以海棠先锋队伍为核心,打通群众意见反馈“最后一公里”,定期组织开展海棠先锋联络员会议,及时满足村民们的所需所待。
“村民们有啥大事小情,第一时间都会想到这儿。就在家门口,方便!工作人员也都是老熟人,安心!”王萍亚阿姨笑着介绍起了她的“多重身份”。以前她是村里的妇女主任,退休后被返聘回便民服务中心,负责村里婚礼相关的申报事宜。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后,她还成为了东林村文明实践队伍“东林太极队”“东林戏曲社”的骨干成员,带动村民们丰富精神生活,提升幸福指数。
东林村的文明实践阵地不仅建在“家门口”,还落在“稻田间”。搭乘“文明号”穿过杨林塘、越过新横站,一个流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即跃然眼前。每逢丰收季,由村里年轻党员组成的“飞燕宣讲团”,便会组织村民游客步入田间,在满目“丰”景的文明氛围中,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生动多样的理论宣讲及文明实践活动。
推动文明阵地更加便民、更有特色的同时,东林村也深挖属地特色资源,打造体系更健全、影响更广泛的文明阵地。
不久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县委书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专题研讨班(第6期)走进位于东林村的太仓乡村振兴实践学院,这里不仅与各级党校、干部学院深度对接,开设涵盖党性教育、农业发展、乡村文化、经济社会等4方面60门精品课程,更提供培训讲座、文化交流、数字展陈等现代化公共空间服务内容,精准满足各领域、各层次农村干部教育培训需求,成为城乡融合发展教育教学的优质阵地。
在苏齐芳看来,学院落地东林村不仅“以城带乡”为村里提供优质资源与发展活力,更为东林村“以乡促城”提供了平台和契机。“2020年学院落成后,我们不断丰厚东林文明品牌特色,打造田间课堂等实践课程,推动理论宣讲与农业农村实践互促互生,为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做优文明实践的同时,东林村还以阵地建设为抓手,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完善。从东林佳苑大门口出发不到100米,就可以抵达晚晴睦邻服务中心。这个“家门口的养老院”,除了配套提供助餐、理发、助浴等养老服务,还设置有棋牌室、养生操教室、乡愁记忆小馆等娱乐空间,让村里老年人实现从养老向“享老”的转变。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阵地就建到哪里。在东林村,每一个阵地既在文明实践中承担着各自的角色,又实现了功能层面的互为补充,串点成面凝聚起具备东林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合力,为百姓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坚实支撑。
新风尚润民心
共建共治文明村
“秩序美。道路要整洁,车按规停放;风尚美。村规要遵守,喜忧不铺张……”在东林佳苑入口的宣传栏内,东林村“十美十要”格外醒目,不仅以简洁明了、朗朗上口的文字,提炼出邻里和谐、环境保护、移风易俗等方面的规范与倡议;走进小区内,草绿花红、整洁有序、百姓怡然自乐的和谐图景,更让这份村规民约有了具象的展现。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人们恐怕很难把东林佳苑与刚拆迁安置时的“脏乱差”小区挂上钩。“挂牌子经营、养鸡养鸭、烧煤炉、垦荒种菜……那个时候虽然大家都住上了楼,但思想意识还停留在村里。”今年70岁的周培英阿姨是东林佳苑最早的一批住户,提起这些年小区里的变化,她感触尤深。
转变的契机之一就是村规民约的制定。周阿姨回忆道,2009年左右,村党委为了约束、改变村民的陋习,通过党员大会选举成立党员议事小组,制定了“十不规范”,同步建立起积分制度,每个月对每户居民进行考核,针对乱扔垃圾、乱种蔬菜等情况扣分,表现好的居民每月最多奖励30元。“钱不多,但村民脑袋里会绷起一根弦,大家都能做到的事情,我也能做到。”
就这样,经过十数年的打磨,“十不规范”演变成为如今的“十美十要”,不仅与时俱进增补了婚事简办、按规停车等条目,更体现出东林村乡风文明建设从约束到自发的深刻转变。文明乡风劲吹下,东林村里涌现出“孝老爱亲中国好人”杨建清、王耀宏,“苏州时代新人”陆晓晨等榜样力量,成为另一种无形的“村规民约”,引领着村民们不断向好向善、主动担起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份责任。
塑形铸魂,不仅要在思想层面营造好的文明风尚,还要在治理执行上推动体系不断健全完善。随着一项项乡风文明的建设推进,东林村逐步探索出“德治+评比”“自治+群议”“法治+调解”的“共商共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新格局,推动乡村治理短板问题有效解决的同时,更为村民的自身利益表达,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提供了实现路径,获评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东林村建立完善“党支部+小组长+楼道长”特色治理机制,打造楼道小喇叭、睦邻先锋队等4支自治先锋队伍,每月由村“两委”带头,协同组长、楼道长成立“睦邻考核”小组,管理考核积分卡,并通过设置红黑榜、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活动等进一步激活村民自治力量。
依托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消防安全检查、环境卫生监督等得以常态化开展的同时,社情民意也有了“家门口”的反馈渠道。以东林佳苑电梯焕新工程为例,今年上半年村民们向楼道长反馈电梯抖动、夹人等老化故障,楼道长统筹情况后组织村民代表多次开展工作会议,商讨修缮方案。今年7月,小区内29台套电梯陆续启动更新,不仅增大轿箱尺寸,还增添电瓶车检测等智能功能、增加应急停靠装置,让村民乘梯更加舒适安心。
不仅如此,聚焦法律援助、就业指导等专业性强的需求,东林村还积极发挥党建联盟作用,协调联系条线部门、社会组织,将辖区民警、驻村律师等力量纳入多元治理联盟,推动治理资源沉下去、服务水平走上去,形成矛盾调解、标准化评估、帮扶政策咨询等35项服务清单,惠及村民1700人次。
从村民生活更富足,到乡村环境更宜居;从乡风建设更文明,到基层治理更和谐……如今的东林村,产业之兴、生态之美、人文之韵交相辉映,共同在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田野间,交汇成越描越靓、越绘越美的文明新画卷。 陈志奇